卢沟桥的石狮凝视着八十载沧桑巨变,石鼓书院的银杏见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从烽火年代“把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创举,到新时代“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战略擘画,抗战精神如同精神密码,深深融入组工干部的血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以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时代使命,为赓续抗战精神赋予了更丰富的实践内涵。
一、以理想信仰为舵,锚定政治忠诚的定盘星
太行山油灯下左权将军修订《战术问题》的手稿墨迹未干,新时代组工干部“三会一课”数字化台账的批注已跃然屏上。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正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底色。当赵一曼在遗书中嘱托儿子“不要忘记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份泣血家书已然化作组织工作的灵魂注脚。面对“进退留转”的考验,当代组工干部当如钱学森面对美方质询时那句“我忠于中国人民”般铿锵,将“四个意识”转化为识别干部的“政治CT”,校准思想的“信仰罗盘”。
二、以人民至上为尺,标定初心使命的坐标系
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壮举,不仅书写了军民鱼水情的史诗,更揭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新时代组工干部鞋底沾着的乡土、笔记本里记录的民情,都是这份初心的时代注脚。从抗战时期“最后一口粮作军粮”的奉献,到如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自觉,浙江“民情地图”用269个数据图层证明:民心所向,就是组织工作的行动指南。当形式主义暗流涌动时,更需以“百姓心为心“的自觉,丈量每项政策的温度。
三、以改革创新为刃,突破攻坚克难的娄山关
平型关大捷“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蕴含着化危为机的斗争智慧。面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腊子口”,深圳“揭榜挂帅”机制为人才搭建舞台,江苏“三项机制”改革为干部松绑赋能。这些实践与抗战时期“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思维一脉相承,印证着:破局之道,在于将制度创新的“势能”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动能”。
四、以聚才汇智为纲,构建协同共进的雁阵格局
南洋机工队穿越“死亡公路”的壮行,彰显了统一战线的伟力。新时代组工工作更需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杭州“人才生态37条”营造的创新雨林,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通”打破的制度壁垒,都是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生动诠释。正如抗战时期“地无分南北”的号召,今天的人才雁阵需要打破“画地为牢”的桎梏。
从太行烽火到湾区创新,抗战精神始终是照亮组织工作的精神火炬。新时代组工干部当以“革命理想高于天”铸魂,以“一枝一叶总关情”塑形,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砺刃,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布局,在复兴征程上续写“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时代答卷。如此,方能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阳谷县委组织部:田一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