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2025年高考录取通知书礼盒成为网络焦点,其中装着南极海水的水滴形吊坠,被网友誉为“全网最浪漫录取通知书”。这一独特设计不仅彰显学校特色,也因在二手平台被标价售卖,引发大众对文化商品化现象的深入思考。
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录取通知书的设计和制作上用足了心思。录取通知书不再只是简单的报到凭证,而是成了设计感满满的文创作品,被赋予的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就像中国海洋大学的水滴形吊坠,这份设计象征着高校对学生探索海洋精神的鼓励与期许,也是学校特色文化理念的延伸表达。当这份设计被摆上货架待价而沽时,失去的不仅是海水的澄澈,更是对文化纯粹性的敬畏。文化的本质是传承和归属,而非物质的奢华与炫耀;将录取通知书当作商品买卖,不仅背离文化本质,更助长了功利化的社会风气。
筑牢思想防线,守住文化价值初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抵御文化过度商品化,首先要夯实“尊重文化本质”的认知根基。对文化创作者而言,如中国海洋大学这类推出文化信物的机构,需在源头传递“精神优先”的理念: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可通过附带科考故事手册、组织线上分享会等形式,让新生理解南极水吊坠的文化意义,而非将其视为“可交易的物品”。对公众而言,媒体应加大文化科普力度,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解读类似吊坠的精神内涵,引导大众跳出“价格衡量价值”的误区,让“拒绝为文化符号溢价买单”成为共识。唯有从思想上厘清“文化”与“商品”的边界,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商品化冲动。
完善制度保障,划定文化保护红线。无规矩不成方圆,破解文化商品化困局,需用制度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一方面,政府应出台针对性政策,界定“特殊文化信物”的范围——将高校录取纪念物、公益文化衍生品等承载精神价值的物品纳入保护范畴,明确禁止过度商业开发,若未经授权进行高价售卖、批量复刻,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完善文化商品审核制度,对涉及历史文化、公益精神的产品,应要求标注“精神价值说明”,避免商家模糊文化与商品的界限,用制度为文化内核筑起“防护墙”。
强化多元监管,阻断商品化传导链条。监管是制度落地的关键,需打通“创作者—平台—市场”全链条,形成监管合力。对交易平台,监管部门需压实其主体责任,要求平台将“特殊文化信物”纳入禁售清单,通过AI筛查、人工审核等方式,主动清理违规交易信息;对多次出现违规售卖的平台,可采取罚款、限期整改等处罚,倒逼平台守好“关卡”。对市场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炒作文化信物谋利”的行为,还可通过公益广告、社区宣讲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文化保护”理念,培育“拒绝过度商品化”的社会共识,唯有全链条监管不缺位,才能阻断文化商品化的传导路径。(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薄晓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