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公职人员下班后经批准兼职送外卖的新闻,引发了网友关于公职人员能否干副业的热议。有人质疑“公职人员不能做兼职”,也有人认为“合规范围内无可厚非”、“做兼职为了养家应得到支持”。事实上,在单位明确政策、个人履行审批、兼职活动不涉及违法乱纪的前提下,这种“晚八点送外卖”的选择,不仅折射出制度的灵活性,更彰显了公职人员作为普通人的多元价值,值得我们以理性视角读懂其背后的深层意义。
合规是底线,更应成为共识。判断该公职人员的兼职行为是否妥当,首要标准应是制度方面的“是否合规”。此事件中,该公职人员所在单位已下发公职人员可从事副业的通知,其本人也履行了申请审批程序,兼职行为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正如《纠风彻底防反弹》中强调的,作风建设需“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而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明规则、守底线”,只要不触碰“影响本职工作”“利用职权谋利”等红线,合规兼职就应得到尊重。
公职是身份,更应打破偏见。公职人员作为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群体,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并非单一固化,而是呈现出多元性、复杂性,既受个体职业表现、群体整体作风影响,也与公众期待、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正因如此,有人担心公职人员兼职会“影响形象”,但外卖配送这份职业,恰恰让公职人员更贴近群众生活。下班时间穿梭于街巷间,听的是市井家常,见的是民生冷暖,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更能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公众对于兼职这件事情本身往往对其评价是正向的、积极的,如“很有担当和责任感”“很能吃苦耐劳”“年轻人就该向他学习,多打拼多奋斗”。然而却因是否为公职人员,部分舆论发生了转变,这种“双标”的行为与偏见应被打破。我们应意识到,公职人员既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担负着家庭责任、承载着个人追求的普通人。在合规前提下给予其选择空间,不仅不会损害公信力,反而能让公众看到更真实、更立体的干部形象,进而增进理解与信任,使干群关系更加紧密。
规范是保障,更需动态完善。深挖对此事件发出反对声音的根源,其实是公众对尸位素餐、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现象的痛恨。因此,肯定合规兼职的同时,也需警惕潜在风险。比如,如何确保兼职不影响本职工作效率?如何防范隐性利益输送?这就需要制度持续校准:第一,细化审批流程,对兼职类型、兼职时间等设置明确标准,避免出现“模糊地带”;第二,强化日常监督,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对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制度+监督”的双重保障,才能让公职人员兼职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真正实现“规范与活力并存”;第三,建立惩罚机制,对于违法违规兼职、以兼职活动做“挡箭牌”等行为建立完备的惩罚机制,用纪律和惩罚“双红线”进一步约束公职人员的兼职行为,这既是对干部负责,又为公众提供了“定心丸”。(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道口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梁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