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一段阐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就是爱国主义。”五千年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份深植于血脉中的爱国主义传统。近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731》这类电影,以沉重的历史题材为蓝本,将侵略者的暴行和民族的苦难呈现在观众面前,深刻展现了民族的伤痛,时刻提醒着我们爱国情感不容亵渎。而在当今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深刻内涵—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这一统一,在过去的苦难辉煌中铸就,在当下的改革复兴中彰显,更将在未来的伟大征程中延续。
苦难铸就统一,从“雄关漫道真如铁”中探寻历史根源。回首往昔,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底蕴深厚。1921年,南湖红船上的13位代表,怀揣着拯救民族危亡的梦想,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征程。从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到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无数优秀党员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中国,爱国必然要拥护中国共产党,必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广大党员干部肩负时代重任,需深入学习党史,从党的苦难辉煌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在学习上,各地党组织可定期开展专题党课,邀党史专家深入解读重大事件与关键决策,还可举办线上党史知识竞赛,激发学习热情,让党史入脑入心。在工作中,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勇于担当作为,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乡村振兴一线、城市社区治理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
改革彰显统一,于“人间正道是沧桑”中见证现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面对“改旗易帜”的诱惑,中国坚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一系列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离不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定期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培训课程,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前沿领域知识,同时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关注时事政治、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自身能力素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工作方法和模式,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
未来延续统一,向“长风破浪会有时”中锚定前行方向。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加速推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共同富裕稳步迈进。在未来的征程中,根脉不能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传承爱国主义基因;视野不能窄,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以国际视野和胸怀推动国家发展;立场不能变,独立自主是国家发展的基点,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这三个原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也是未来践行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关键所在。(中共利津县委组织部:邵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