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工作中,契合实际的“自选动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然而,现实中部分干部为凸显个人“政绩”、打造所谓“亮点”,未经充分调研与科学研判,仅凭主观臆断就盲目地在常规任务外叠加大量花样翻新的“自选动作”,导致部分“自选动作”成了徒有其表的“繁花”,中看不中用;或是脱离实际的“虚火”,看似热闹却无实效。更为严重的是,“自选动作”容易衍生“剧场效应”,使得形式主义顽疴痼疾死灰复燃。巩固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成果,必须警惕“自选动作”衍生“剧场效应”。
所谓“剧场效应”,是指在剧场中,前排观众无故起身,后排观众为了看清演出也不得不踮脚,最终演变成所有人都站在凳子上观看,既耗费体力又降低观看体验。“自选动作”衍生“剧场效应”的现象在基层治理领域时有发生。看到其他地方开会频繁、部署密集,便担心自身工作态度不够积极;瞧见别人台账做得精细成册,就生怕自己准备不充分;发现有人层层加码,便也跟风效仿、步步加高。于是,文件愈发厚重、会议愈发冗长、迎检资料愈发精美,基层干部忙得晕头转向,像陀螺般不停打转,而群众却难以从这些忙碌中获得实际利益。这种盲目跟风、相互攀比的“剧场效应”,严重干扰了基层工作的正常秩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还使得基层干部无法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极大地影响了基层治理的成效和政府的公信力。
“自选动作”之所以会衍生“剧场效应”,一是源于“集体保险”心理。在责任边界不够清晰、评价标准不够明确、问责压力传导不均衡的情况下,个体往往会选择多做一些来应对未知风险,以跟随大流的方式来避免独自承担责任。这种心理在基层治理中不断放大,使得“加码”行为从个别现象逐渐演变为普遍的默认选项,最终形成一种人人参与却人人受累、无人真正受益的内卷困境。二是源于制度供给与治理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规则缺乏透明度,工作节奏难以预期,考核过度依赖可见的形式和痕迹,导致基层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不得不通过过度准备来寻求安全感,进而催生了“剧场效应”。
防止“自选动作”衍生“剧场效应”,关键在于将不确定性转化为可预期性。一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制度的价值不仅在于明确禁止性规定,更在于为基层工作提供稳定、清晰的预期。例如,明确规定年度发文数量只减不增,对会议计划实施刚性约束,严格管控督查检查活动,让基层干部能够依据明确的规则开展工作,无需再凭借猜测行事,也不必通过不合理的“自选动作”来自我保护。当规则变得透明、清晰,基层干部的注意力自然会从“如何避免被问责”转移到“怎样更好地服务群众”上来,治理重心也将回归到满足群众实际需求这一核心目标。
另一方面,还需校准考核评价这一“指挥棒”。考核评价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导向,其指向直接决定了资源和力量的流向。倘若依然将材料厚度、展板数量等形式指标作为衡量基层工作的主要标准,“剧场”的热度便难以真正降低。只有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置于考核评价的核心位置,将现场办公、随机走访等务实的工作方式作为常态化手段,才能让基层工作从关注“做没做”转变为注重“做成什么”。这种评价维度的转变,本质上是政绩观的深刻变革,从过去的单纯“向上交卷”转变为切实“向下答卷”,从“自我证明”转变为追求“群众认可”。当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实绩,基层自然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将脚步迈向田间地头、项目一线等工作现场。
警惕“自选动作”衍生“剧场效应”,将基层干部被形式主义虚耗的时间和精力腾挪出来,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耐心与各方形成合力。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工作惯性,不会因一纸文件便瞬间消失。破解这一难题,既需要依靠制度的刚性约束,为基层工作划定明确的边界和规则,杜绝不合理的行为;也需要营造柔性引导的工作环境。只有通过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逐步消除“站着”的焦虑,让基层干部真正回归到“坐下”从容工作的状态,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目标。(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