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实践、惠及于民的“最后一公里”。政策能否从“纸上”落到“地上”、真正温暖民心,关键看基层干部的作风与作为。
近期调研发现,继“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葫芦干部”等现象引发关注后,又出现所谓的“冰箱式”干部,引起广泛讨论。这类干部犹如家中长期不除霜的冰箱:外表光洁整齐,里面却结满冰霜。他们对待群众态度“冷冰冰”,缺乏服务温度;面对工作“无热情”,缺少担当劲头。他们或许不贪不腐,却也不思进取、消极应付,表面“无害”,实则延误工作、寒了民心,其危害不容小觑。
因此,及时为“冰箱式”干部“除霜解冻”,既是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整治懒政怠政的题中之义,更是打通基层服务堵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关键举措。
坚持以思想教育唤醒为民初心。开展常态化主题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群众故事分享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刻认识“不作为”实质也是作风问题,增强宗旨意识和行动自觉。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干部定期下沉基层,通过接访下访、入户走访直面群众诉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重燃工作热情。
坚持以完善机制激发担当作为。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工作创新度”等作为核心指标,对表现突出、真抓实干的干部在评优晋升等方面予以倾斜。健全容错纠错机制,细化免责清单,为干部在改革创新、履职担当过程中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提供一定包容空间,打消“干多错多”顾虑。
坚持以提升素质增强履职本领。开展“靶向式”能力培训,围绕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邀请业务骨干、先进典型进行案例教学和经验传授。实施轮岗交流、跟班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安排干部到信访接待、综合执法、窗口服务等一线岗位锻炼,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实战能力。
坚持以监督问责倒逼作风转变。畅通群众监督反馈渠道,依托12345热线、政务服务平台等建立“群众诉求、部门派单、干部办理、群众评价”的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问题及时核查处理。强化常态化监督问责,对核实认定的“冰箱式”干部,根据情节轻重采取约谈提醒、通报批评、岗位调整乃至纪律处分等方式严肃处理,持续释放“不作为必问责”的强烈信号。(贵州省从江县委统战部:欧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