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精准之刃直指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沉疴,为基层干部卸下沉重枷锁,吹响了推动基层治理回归服务本源、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嘹亮号角。这份文件的出台,是对基层干部深切呼声的及时回应,是务求实效的治本之策,更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破除“过程观”迷思,根治文山会海顽疾。文山会海本质是陈旧“过程观”的集中体现,错误地将“开会发文”等同于“工作落实”。“文山会海”如藤蔓般缠绕基层,令其负重难行:层层加码的报表、套话连篇的冗长会议……这些“有形负担”背后,是更为沉重的“无形枷锁”,干部大量精力被迫消耗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真正深入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时间与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创造力,更在无形中侵蚀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凝聚力,成为阻碍政策精准落地的顽固壁垒。整治“文山会海”,要严格控制文件数量和会议规模,明确发文单位,精简文件内容,大力倡导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开务求实效的会;要持续推动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模式,以信息化简化传统的文件、会议,有效消除“层层传达、层层开会、层层表态”,让基层干部免于往返奔波参加会议的时间,解脱束缚广大基层干部的手脚,让基层干部抽出更多的时间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多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激发基层干部实干担当的热情。
校正“政绩观”偏差,杜绝形象工程歪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作祟。这些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打着“促发展、惠民生”的旗号,实则背离群众真实需求和发展客观规律,追求的是短期可视的“显绩”,耗费大量公共资源,留下半途而废的“烂尾楼”和长期沉重的债务包袱,更影响了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侵蚀发展的可持续性。杜绝政绩工程要树立和实践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显功”与“潜绩”并重,既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项目的上马须经过充分论证、科学评估、民主听证,确保符合发展需要和民意基础。强化全过程的监督与问责,对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让“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成为硬约束。如此才能铲除“政绩工程”滋生的土壤,将宝贵的资源和干部精力引导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务实行动上来,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真实政绩。
扭转“绩效观”异化,规范督查考核乱象。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反映了其核心“绩效观”的严重异化。名目繁多、频率过高的督查检查,以及重“痕”不重“绩”、过度依赖材料报表的考核评价,如同无形的指挥棒,迫使基层将大量宝贵精力耗费在“迎检”准备、编撰材料、打造“盆景”上,而非扎扎实实解决问题、服务群众。这不仅导致“督查”本意的走样变形——其推动落实、改进工作的初衷被淹没在文牍与表格之中,更使得基层主责主业在层层加码与不断应付中逐渐模糊、边缘化。规范考核督查要扭转评价导向,重构绩效观。纠正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压缩频次、精简内容、整合事项,推动从“看材料”向“看实绩”转变,从“重痕迹”向“重实效”转变。建立科学的、体现群众满意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考核的“指挥棒”指向推动发展、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让督查检查回归其“助推器”的本源,让绩效评价真正反映实干实绩,让基层干部从考核的负担中彻底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担当其应有的使命。(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盐窝镇鲍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