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擘画了清晰路径。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中国正以“五统一、一开放”的改革魄力,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主动作为。
一、制度筑基:统一规则激活市场内生力
文章提出的“五统一”中,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堪称核心支撑。产权保护制度的刚性约束,让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公平竞争审查机制的全面落地,使“玻璃门”“旋转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质量标准体系的全国贯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跃升。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例,其通过典型案例判决确立的专利保护规则,已辐射至全国23个省级行政区,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在市场监管执法领域,浙江“互联网+监管”平台的实践颇具启示。该平台整合工商、税务、环保等12个部门数据,建立企业信用画像模型,对失信主体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这种“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监管模式,使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违法率同比下降37%,而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2%。制度统一的威力,正在于将分散的治理资源转化为协同效能。
二、循环畅通:基础设施重构经济地理
物流成本的“最后一公里”痛点,在统一市场建设中迎来破解契机。中欧班列(成都)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衔接,使川渝地区至欧洲的货运时效缩短至12天,较海运节省40%时间。这种多式联运体系的完善,不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更重塑了区域产业布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经济形态。深圳前海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半年,已实现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28个国家货币的直接兑换,企业跨境结算效率提升60%。这种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节点,外资流入规模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三、政府转型:行为规范释放市场活力
地方招商引资的“内卷式”竞争,曾导致产业同质化严重、资源错配突出。某中部省份的“税收返还”政策,虽短期吸引多家企业入驻,但因缺乏产业配套,三年内半数企业外迁。这种短视行为在统一市场建设中得到根本性纠治。国家发改委推行的招商引资行为清单制度,明确禁止违规补贴、强制技术转让等18类行为,使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度提升25%,单位GDP能耗下降19%。
政府采购领域的改革同样深刻。某市推行的“质量优先、价格合理”评标体系,通过引入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使政府采购产品合格率从82%提升至96%。这种从“最低价中标”向“最优价中标”的转变,倒逼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推动当地装备制造业利润率提高4.3个百分点。
四、要素配置:市场决定性作用彰显
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重庆地票制度创新值得关注。该制度通过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平台,使农村闲置宅基地转化为城市发展用地,累计交易金额突破800亿元,惠及320万农民。这种要素流动机制的完善,不仅解决了城市发展用地瓶颈,更激活了乡村沉睡资产。
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进程同样加速。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推行的职业技能等级互认制度,使苏浙沪三地技术工人可凭一本证书跨区域执业。数据显示,该制度实施后,区域人才流动率提升40%,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人均产值增长18%。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正在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开放联动:内外循环互促共进
RCEP框架下的规则对接,为企业开辟了新空间。青岛某家电企业通过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其产品标准成为区域通用标准,年出口额增长23亿元。这种标准“走出去”战略,不仅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更促进了国内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内外贸一体化的探索成效显著。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的“市场采购+跨境电商”新模式,使小商品出口通关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4小时,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增长31%。这种制度型开放的实践,正在重构全球价值链,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市场”转型。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已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从制度规则的统一到基础设施的贯通,从政府行为的规范到要素资源的优化,这场深刻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正如文章所强调的,这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改革,方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主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创新局。(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