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要治根,解结要解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精准找到问题的症结,抓住问题的“牛鼻子”,以刨根问底的较真劲来破解难题。
找准问题症结,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问题如同一把把锁,症结似钥匙齿痕,只有精准匹配齿痕,才能用钥匙打开锁。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部分村庄面临着产业发展停滞的困境,前期只是简单地归结于资金不足,盲目争取项目资金,但收效甚微。调研发现,真正的症结是缺乏特色产业定位和村民参与意愿低。村民既没有结合本地自然资源规划产业,又因未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导致村民“不愿干、不敢干”。找准这一症结后,当地调整思路,依托山区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同时推行保障村民收益的政策,很快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这一案例印证:若跳过找症结的环节,直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浪费资源、延误时机;唯有精准定位症结,才能让解决问题的行动有的放矢,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找准症结至关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人陷入找错症结的误区,导致解决问题“走弯路”。一是浮于表面,浅尝辄止。面对问题时,只满足于看现象、听他人汇报,没有深入一线“摸实情”。如在基层治理中,遇到群众信访量居高不下的问题,会简单的认为是群众不理解政策,却未深入走访了解到,实则是政策宣传不接地气、办事流程繁琐。群众因为看不懂政策、跑多次办不成事才选择信访。二是主观臆断,脱离实际。有的经验老干部习惯于凭自身的经验,用“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用“旧思维”来分析新情况。三是避重就轻,回避矛盾。面对复杂问题时,为了少担责、图省事,刻意回避深层次矛盾,找 无关痛痒的假症结。避重就轻的做法,本质上是缺乏担当、逃避现实的表现,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问题越积越多。
找准问题症结,需要“沉下去”调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精准找症结。首先要走出办公室,走进问题现场。一方面,要身入基层,采取不打招呼、直奔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社区楼栋,与群众、工人面对面交流,听听他们吐槽的痛点,看看他们为之发愁难题,从源头的反馈中捕捉症结线索。另一方面,要心系群众,收起官腔,放下包袱,用聊家常的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敢说真话、愿讲实情,避免因为距离感、边界感导致信息失真,确保找到的症结符合实际情况、反映真情民意。
“实下去”验证,在试错中校准症结。找到症结后,不能急于下结论,需通过小范围试点、动态反馈等方式进行验证校准。以症结为靶心,推动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解决到位。拿出针对性举措,推动问题从找到解决的闭环。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制定方案,针对不同症结拿出差异化举措,若症结是制度漏洞,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若症结是能力不足,就开展精准培训;若症结是资源短缺,就统筹协调资源等。要跟踪问效,确保落地,定期督查进展,对整改不力的及时督促,对效果不佳的方案进行调整,避免解决问题流于形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对时代的回应。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就要先把功夫下在找准问题症结上,以精准找症结,解决症结。无论是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还是企业发展、个人成长,都需秉持刨根问底的态度,练就精准找症结,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的本领,方能在破解难题中打开局面、赢得主动,为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共从江县委党校: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