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核心要义绝非简单的“节流”,而是通过压缩非必要开支、杜绝形式主义浪费,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转化为解决民生难题的“及时雨”,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关键小事”上。这“一分钱”的取舍,不仅是行政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是党和政府在“关键小事”中筑牢干群关系的生动注脚。
“关键小事”是党心民心的重要纽带,看似微小,却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革命战争年代,红军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长征时借老乡镰刀、稻草,都会归还或补偿。正是这些细微坚守,让百姓深知“红军是为人民打仗的队伍”,进而主动支援前线。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将对群众的牵挂融入每一件“小事”,带领群众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点等,解决了村民劳动和生活需求,树立了光辉榜样。“四有”干部谷文昌在东山岛不仅带领群众治沙造林,还惦记村民生活,帮老乡修房、为孩子协调教学点,用一件件“小事”的付出,赢得了群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深情。可见,做好“关键小事”是赢得民心的关键,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容不得虚功。
办好“关键小事”是服务群众的核心要义,更是筑牢干群关系、凝聚发展力量的关键抓手,需以科学理念为指引、以务实行动为支撑。从理念践行来看,要秉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原则,在节约开支与精准投入上双向发力,将资金重点投向社区养老食堂、乡村道路硬化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从行动标杆来看,要以杨善洲为榜样,学习他扎根基层22年、走遍大亮山村寨的坚守,始终围绕群众需求调整工作方向,确保每一件“小事”都能精准回应民盼、让群众满意。从职责定位来看,百姓生活中的桩桩小事直接映射着群众的幸福指数,办好这些“关键小事”不仅是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唯有将群众路线深度融入“关键小事”的办理过程,才能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坚实的民心力量。
“关键小事”累积起来就是关系干群关系的“大事”,必须持续用力推进。从革命时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坚守,到建设时期“为群众修渠引水”的务实行动,再到新时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精准施策,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干群关系的巩固,从来不是靠空洞口号,而是靠一件又一件“关键小事”的积累。领导干部只有始终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以厉行节约的作风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才能让干群之间的情感纽带越系越紧。
筑牢干群关系要始终从“关键小事”中汇聚力量。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擘画长远的“大思路”,也需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小举措”。我们要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遵循,把节省的行政资源更多投向民生领域,用“关键小事”的扎实成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凝聚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