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浅评公职人员的“斜杠生活”:劳动光荣 合规为要
时间 :   2025-09-22 22:3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洪燕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期四川某公职人员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在社会引发热议。支持者认为“靠双手赚钱,按规矩劳动”,没什么不妥;但也有部分人表达了担忧,精力分散是否会影响本职工作,是否带来权利寻租的空间?舆论场中声浪渐起,争议的关键,在于公职人员“能不能挣钱”“用什么方式挣钱”。


“斜杠生活”是指拥有多重职业或身份的生活方式。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给了很多人体验“斜杠生活”的机会,也让拥抱人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部分公职人员也开启了自己的“斜杠生活”,除了送外卖、开滴滴等合规兼职,“揽私活”“赚外快”等违规兼职取酬者也不鲜见。对于公职人员的这些兼职行为要避免“一刀切”,不能因“怕风险”就全盘禁止合法兼职,也不能因“尊重劳动”就放任不管。要在合规框架下正视公职人员的“斜杠生活”,这既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更是对公共治理精细化的考验。


加强舆论引导,让公众情感回归理性。说到底,靠劳动挣钱本身没错,但“公职人员”这个身份,让兼职从“个人选择”变成了“公共议题”。公众对公职人员的关注度、道德感期待普遍高于其他职业群体,而且极易放大,稍有不慎便成为对体制情况的集体投射。相关权威部门要围绕公职人员能不能兼职、能做哪些兼职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政策解释,主动回应群众争议较大的“抢饭碗”“影响本职工作”的情绪化担忧,引导公众从关注公职人员的“身份标签”到“如何加强监督管理”“如何织密拒腐防变之网”转变。要加大正面典型案例的宣传,对那些规范兼职、勤勉劳动,在火热的“第二职业”更好体察民生、服务群众的公职人员要适度加强正面引导,将其作为新时代干部自立自强、创新谋生的积极榜样,呼吁社会包容多元身份,尊重劳动价值。当公众情感回归理性,对多元身份更加包容与认同,公职人员下班后送外卖,或许就不再是争议,而是一个普通劳动者自食其力的平凡故事。


强化监督管理,为“斜杠生活”扎紧制度牢笼。允许正当兼职不等于放任自流,公权私用、分散精力等风险和担忧,恰恰需要用制度扎起篱笆和笼子。要进一步细化规章制度,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公职人员的工作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划定“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要进一步完善监督闭环,建立纪委、人社、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交换公职人员副业经营、纳税申报等数据,联合排查“隐形副业”“违规经营”等问题,凝聚“信息互通、线索互移、查处互助”的监督合力。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力量,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邮箱和线上平台,鼓励公众、同事对公职人员违规从事副业的行为进行举报。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和模糊性,让公职人员兼职行为完全暴露在“阳光下”,才能真正消除公众误解与质疑,让基层活力充分释放。


提高待遇保障,为公职人员筑牢安心根基。公职人员兼职现象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公职人员,特别是基层公职人员薪资待遇相对偏低、生活压力较大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坚决堵住“偏门”,解决公职人员以权力参与分配、牟取不当利益问题,也要打开“正门”,提高基层公职人员的待遇保障。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确保公职人员能够获得与其职责、贡献相匹配的合理报酬,使其能够体面生活、安心工作。要健全公职人员的职业保障体系,包括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为其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培训资源,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只有当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和福利待遇能够较好地满足其生活需求时,其通过兼职获取额外收入的动机自然会减弱,才能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减少社会争议,维护公务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纪委监委:李洪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