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部署各地各部门抓好落实。对广大基层干部而言,这既是卸下不必要负担的“松绑令”,更是激励担当作为的“动员令”——减负绝不是减责任、卸担子,而是要从繁杂事务中脱身,在为民服务的“责任田”里精耕细作,始终保持“松绑”不“松劲”的奋进姿态。
主动担当方能激活治理效能。减负不是“躺平”的托词,而是提质增效的契机。要破除“等靠要”的惰性心态,把“被动应付”转为“主动谋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审视工作:民生实事是否真正做到“即接即办”?创新举措是否经得起实践推敲?要善用减负释放的时间与精力,打破思维定势,探索更多“接地气、能解渴”的工作方法。同时要克服“本领恐慌”,构建“学习—实践—提升”的成长闭环:既要钻研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专业知识,拓宽服务视野,架起干群“连心桥”;又要主动投身重点项目攻坚、矛盾纠纷调解等一线战场,在“啃硬骨头”中积累经验、锤炼本领,让“减出来的精力”真正变成解决问题的“真功夫”。
精准施策才能提升服务温度。减负的关键是“轻装上阵干实事”,而非“照本宣科走过场”。基层干部要拿出“主人翁”的自觉、“实干家”的韧劲,走出办公室“围城”,深入田间地头算好“增收明细账”,走进社区楼栋倾听群众“心头事”,深入工厂车间了解企业“急难愁盼”。面对群众诉求,要建立“受理—研判—反馈”的全流程机制: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多方协调的主动牵头,暂不具备条件的做好“耐心解释+跟踪推进”,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治理的精度连着服务的温度,要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精准画像”:为独居老人定制“暖心助老包”,为返乡青年搭建“创业快车道”,为小微企业开通“政策直达车”,坚决告别“一刀切”的粗放式治理。同时要建立“回访—评估—优化”的动态机制,通过群众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让服务效果由群众评判,不断校准工作方向。
长效谋划方可积蓄发展后劲。减负的深意在于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谋划长远,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思维。基层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要办好“眼前事”,更要铺好“长远路”。工作中要坚守原则底线,依法依规履职,在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不越“红线”、不碰“雷区”,以正确的权力观为群众谋福祉。日常工作中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树立“重实绩、求实效”的导向,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迎难而上、冲锋在前,不推诿、不敷衍,用实打实的作风筑牢发展根基。
广大基层干部当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把减负带来的时间与空间,转化为提升能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唯有如此,才能让减负的“减法”真正变成担当的“加法”,最终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乘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临沂市莒南县团林镇党委:郑成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