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后,党政机关纷纷“过紧日子”。有人疑惑:这是否会抑制消费、与提振内需相悖?实则不然。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并非不花钱,而是杜绝乱花钱,力求花好钱,把钱用在刀刃上。通过精打细算,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降低行政成本,避免浪费。比如,某政府部门通过优化办公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会议和差旅支出,每年节约资金数百万元。省下的钱去了哪儿?答案是民生领域和消费潜力挖掘。用于健全社保体系,提升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减轻居民负担,让人们敢消费。
消费不等于浪费,提振消费旨在推动消费升级。如消费券的发放,群众得实惠,还能撬动关联消费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像府谷县发放消费券后,一家原本生意平淡的小餐馆,因消费券的带动,客流量增加了30%,营业额也有了显著提升。
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具有示范效应。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能遏制不良风气,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公信力。政府节俭务实作风可引导社会形成理性、绿色消费风尚,推动健康消费文化形成,为提振消费奠定社会基础。
要认识到,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是长期方针。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新发展理念,合理利用财政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紧日子”规范、透明、可持续。
总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通过政府“减法”实现市场活力“加法”和民生幸福“乘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当政府支出高效、社保网络稳固、市场环境优化,百姓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潜力释放,经济发展将更强劲、持久。(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