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总有人将“我以为”挂在嘴边,“我以为这次和上次一样”“我以为是这个情况”,看似是不经意的小习惯,实则是阻碍担当、影响作为的“大问题”,甚至还会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坚决破除、加以抵制。
“我以为”折射出的是一种“凭经验、想当然”的工作惰性,本质上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在作祟。它放弃了严谨细致的工作流程,绕开了必要的请示程序,省略了严格的审核步骤,与我们党倡导的“求真务实”工作作风背道而驰,需要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破除“我以为”,绝非小事小节,而是关乎工作成败、作风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从政杂谈》中强调,“无论从实践的观点,还是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青年干部都必须切忌自以为是”。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仅是对青年干部,更是对所有党员干部的金玉良言,要深学细悟、躬身践行,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廓清“我以为”的思想迷雾,让“求真务实”蔚然成风。
破除“我以为”,首在“重调研、摸实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要坚持把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坚决摒弃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制定政策前,要沉到一线摸清基层的真情况、真问题;推动落实时,要密切关注执行中的新反馈、新变化;归纳总结时,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案例说话。调研切忌“临上轿、现包脚”,要聚焦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制定常态化调研计划,加强前瞻性研究,通过“摸头实情”推动“科学决策”,让“想当然”变为“精准干”。
破除“我以为”,贵在“讲程序、守规矩”。“我以为”的任性空间,往往源自对规则的“无底线”变通。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纪法意识、程序意识、规矩意识,坚持一切工作按政策办、按程序办、按规矩办,凡事多一分请示报告,杜绝擅自拍板;多一分沟通确认,避免信息失真;多一分合规审查,严防风险漏洞。扎紧“政策笼子”才能压缩“变通空间”,各级党组织要立规矩、强监督,制定权责正负面清单,紧盯决策程序执行情况,强化过程监督和合规性审查,对规避程序、变通规矩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从根本上产出“我以为”滋生的土壤。
破除“我以为”,成在“敢担当、求精准”。“ 我以为”有时也是不敢担责、不愿精细的托词,担心“多问一句”显得自己没水平,害怕“深究一步”会引来更多麻烦。真正的负责精神,恰恰体现在一丝不苟的较真和精益求精的追求上。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对经手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文件都精准研判、精细操作、精心落实,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到“事交我手你放心”。同时,“干部担当”离不开“组织担当”,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责、依法办事、锐意进取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部放下怕错的思想包袱,凝聚起追求精准、勇于担当的干事创业合力。(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