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测评是干部考察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全面客观地刻画干部形象,是发现潜在问题、防止带病提拔的关键举措。现实中,有的干部把反向测评当“过场”,测评表上“勾勾”一片、“无事”一张,“反向测评”成了“一致好评”,失去了应有的监督作用和警示意义。
干部考察理应听到不同声音、看到真实问题。测评表上的“零差评”,有的是打着“高度统一”“高度团结”的旗号,过分追求“一票不落”;有的是“好人主义”作祟,怕讲问题引火烧身,干脆“一勾了之”;有的是测评指标过于抽象,让干部感觉“讲了白讲”,所以“干脆不讲”。当“兼听”的干部考察变成了“偏信”的“好声一片”,不仅会掩盖问题、误导用人,更有可能出现“带病提拔”,有损党的事业发展和组织威信。
反向测评,重在反向也难在反向,想要引导干部“不怕说问题、怕不说问题”,需要营造“言者无罪、闻过则喜”的清朗氛围。各级党组织要从文化和制度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老好人”思想,由领导干部以上率下、率先垂范,主动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武器,敢于揭短亮丑、直面问题,不搞“一团和气的团结”,让“讲真话、说实情”成为干部队伍的行动共识。另一方面,要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只要反向测评出于公心、反映问题证据确凿,即便个别细节存在偏差,也要给予充分包容,保护受访干部的积极性;尤其对因坚持原则、敢讲真话而遭遇排挤打压的干部,党组织要第一时间站出来为其撑腰鼓劲,对各种形式的报复行为绝不姑息,让组织担当真正成为干部直言的坚强后盾。
反向测评为的是正确用人,结果运用尤为重要。组织部门要杜绝大而化之、千人一面的测评指标,比如,不能简单设置“是否存在作风问题”,要细化为“是否存在调研‘走秀’”“是否习惯搞‘数字政绩’”等具体情形,把抽象问题具象化、隐性问题显性化,以“小切口”见“真面目”,让受访干部有例可参、做到有的放矢。要坚持“凡有反映、必予核实”,对反向测评中发现的问题,要结合谈话、走访等方式深入核查,区分主观与客观、偶发与一贯,尤其对多人反映的问题须专题研判、多方印证,同步将核查结果作为干部任用、调整、教育的重要依据,做到属实必处理、不实必澄清,真正让反向测评从“纸面”落到“地面”,成为净化政治生态、激励担当作为的重要支撑,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提供坚实保障。(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