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干部监督贵在事前
时间 :   2025-08-28 21:3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春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对我而言,如同是牛栏关猫,进出自由。”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的忏悔,道出了制度疏漏对干部成长的致命危害。治病当于未发之时,干部监督贵在事前。当前一些地方存在“重事后惩处、轻事前预防”的倾向,虽能形成震慑,却往往以干部个人前途尽毁、组织培养心血白费为代价。与其等干部“踩空”后再拉一把,不如在他“站在崖边”时就递上安全绳,防微杜渐才是对干部最大的保护、对事业最实的负责。


事前监督是“治未病”的良方。干部堕落往往始于小节失守,从“收一条烟觉得是人情”到“拿一笔钱认为是回报”,从“帮个小忙觉得没风险”到“开个口子觉得能控制”,纪律防线在一次次“下不为例”中逐渐瓦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如果在干部出现苗头性问题时及时干预——或是一次点醒“迷途者”的谈心谈话,或是一场敲响“警示钟”的廉政教育,或是一轮堵塞“漏洞点”的风险排查,就能帮助干部在思想上“刹车”、行为上“止步”。事后惩处虽能“查处一个、警示一片”,但代价往往是巨大的。而事前监督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制度化约束提醒、精准化风险防控,既能让监督“长牙带电”又不“伤筋动骨”,从源头上减少违纪违法问题发生。


要摒弃“监督就是找茬”的错误认知。事前监督不是“挑毛病”而是“搭把手”,不是“限制自由”而是“守护清白”。清晰的监督规则恰恰能消除不确定性,为干部提供规范履职的“安全区”。这需要在考评体系中突出预防价值,摒弃唯结果论的老套路,将日常监督效能、风险防控力度、制度执行刚性和“第一种形态”运用成效列为关键指标。对发现苗头及时干预的予以鼓励,对监督滞后酿成大错的强化约束,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问责,涵养“于无声处排隐患”的健康生态。


推动事前监督落地见效,关键要靠健全机制堵塞漏洞。制度笼子若设计粗疏,便难免会出现“牛栏关猫”的困境,必须把事前监督融入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在年轻干部成长的黄金期,将监督教育嵌入入职培训、职务晋升等环节,帮助扣好“第一粒扣子”;对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事,全面梳理廉政风险点,制定小微权力负面清单,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在换届选举、节日假期等敏感时,通过发送廉洁提醒,告诫干部提拔后“别飘”、临退休时“别捞”。既要织牢日常监督防护网,完善日常监督清单,健全面谈家访、离任审计等制度,更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预警系统”,整合纪检、信访、审计等部门线索,让异常信息无所遁形。


干部监督贵在事前,贵在把“防患哨”吹在破纪前。只有让事前监督真正成为常态,才能让更多干部在“红灯亮起前”及时止步,在“温水煮青蛙”前清醒转身,真正实现“治已病”更“防未病”的监督实效,最大限度保护干部、净化生态、推动事业。(东营市河口区委组织部:杨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