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曾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对组工干部而言,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当以“德”立人心,以公正客观为宗旨,以规矩严谨为准则,让公道正派落到实处,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组工之路。
枝源派本,要传承“公道正派”政治价值。“不知过往者,无以图将来。”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公道正派不是抽象的,也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既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也符合当代组织工作的现实需要,是中华文化推崇的价值典范。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所展现出来的政治属性,公道正派始终占据着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春秋时期鲁国正卿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时,孔子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告之。这彰显了古代为官者公道正派的价值取向。自1924年中央组织部成立以来,历届中组部部长对公道正派都作出了重要指示。延安时期的中组部部长陈云指出,“做组织工作的干部要忠实、公正。”新时代,赵乐际同志强调,“组织部门改进作风,最核心的是坚持公道正派。”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组工干部坚守公道正派,既是政治责任,也是思想作风、纪律要求,是组工干部最根本的价值素养。这就要求组工干部“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始终牢记“无公不至于立道,不正更难以立身”的箴言,把公道正派作为一面旗帜、一面镜子,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才能在新时代开创新局面、作出新贡献。
积基树本,要厚植“公道正派”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政治文化的塑造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公道正派为生命线,着力为发展组工干部、动员力量,要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顾大局,始终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行动上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秉持一颗公心,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以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了解干部、评价干部、推荐干部,防止不切实际、不接地气,防止主观性、片面性,“一把尺子量到底”,为干部说公道话,把最合适的干部放到最正确的岗位;要严肃纪律作风,打铁还需自身硬。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防止“灯下黑”,必须以严字当头,坚持严上加严、实上再实,拧紧从严治部“螺丝钉”,夯实严管干部“压舱石”,确保“走出去”的干部成为多面手、复合型人才,“选出来”的干部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真正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把敬畏意识常驻心间、把责任担当扛在肩上,展现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
立根固本,要提升“公道正派”政治境界。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行为准则和本质属性。其现实意义和落脚点还是要体现在实践中,实践的动力来自哪里?关键在于精准识人用人。只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全面准确识别干部、客观公正评价干部、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选什么样的人,是组织部门的首要课题,这牵涉到作风、党风的导向问题,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陈云曾提出“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考察干部要充分交换意见、多方比较、反复论证,从而减少和避免片面性。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组工干部不仅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更要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地考察了解干部,既听上级领导的评价,又听同级同事的评价,更要听服务对象的评价;既听说了什么,又看干了什么、干成了什么;既看平时的工作表现,又看关键时刻、处理棘手复杂问题时的实际效果,深入全面地为干部精准“画像”,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树好干部选任风向标、下好干部培养锻炼棋,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员会组织部: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