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当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如藤蔓般缠绕住基层干部的手脚,当无休止的表格填报与迎检汇报吞噬着干事创业的宝贵时光,我们不得不警醒:基层,这本该是政策落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负重难行?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为基层减负松绑的呼声与实践,正是对这一问题深切关注的体现,其意义远不止于一时一地的“减压”,更关乎国家治理肌体的长久健康与发展活力的深层涌动。
一、为基层减负,首在破除形式主义积弊,让干事创业回归本源。曾几何时,“文山会海”成了某些地方工作的常态,“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怪圈,消耗着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与热情。层出不穷的督查检查、过度留痕的管理要求,更似一道道无形的枷锁。减负,就是要坚决砍掉这些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拆掉徒有其表的“盆景”,扫除过度过滥的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能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心思和精力真正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上来。这既是对干部担当作为的有效保护,也是营造务实高效工作氛围的必然要求。
二、为基层减负,重在激发内生动力,让担当实干蔚然成风。一个负担沉重、疲于应付的基层,难有创新突破的锐气与主动作为的空间。减负的本质并非降低工作标准或放松管理要求,而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重塑与优化,为基层创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这需要上级部门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多一些“雪中送炭”的指导帮扶,少一些“蜻蜓点水”的指手画脚;需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重实绩、看成效,而非仅盯着材料厚度与汇报频次;需要赋予基层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其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凝聚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三、为基层减负,利在夯实执政根基,让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基层是国家与社会的连接点,是感知社情民意的前沿哨所。基层运转是否高效、干部状态是否昂扬,直接关系到各项方针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其有能力、有时间深入群众、贴近民生,去解决那些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去化解那些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这本身就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卸下不必要的负重、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必将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筑牢党执政大厦的坚实基础。
“减负”非一时之策,乃长久之计。其成效如何,最终要由基层干部脸上的笑容是否舒展、人民群众的切身难题是否得到解决来检验。让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切实把减负成果转化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旺盛斗志,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让基层沃土焕发新的光彩,为国家前行注入不竭动力。(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久仰镇人民政府: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