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的繁荣与纯净关乎国家精神风貌,更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福祉。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以“党建红”引领“文化绿”,将“扫黄打非”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构筑起一道坚实的思想文化屏障。
铸魂强基,“党建红”把稳“扫黄打非”方向盘。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扫黄打非”是一场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治斗争和文明守护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这项工作方向不偏、力度不减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扫黄打非”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其成为“扫黄打非”的“明白人”和“领头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头抵制各类非法出版物和有害信息,带头宣传先进文化,让党旗在“扫黄打非”第一线高高飘扬,为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融合赋能,“文化绿”绘就健康清朗新图景。“文化绿”寓意着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清朗纯净的文化生态。在“党建红”的引领下,“扫黄打非”工作并非简单的“堵”与“扫”,更注重“疏”与“导”,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一方面,严厉打击各类非法出版活动、侵权盗版行为、网络淫秽色情信息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如同为文化田园清除杂草。另一方面,大力扶持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鼓励支持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占领阵地、滋养人心。社区书屋的翰墨书香、乡村舞台的欢声笑语、网络空间的清朗之气,共同构成了“文化绿”的生动写照,让正能量充盈,让主旋律高昂。
润物无声,“扫黄打非”宣传教育浸润民心。“扫黄打非”为了人民,也必须依靠人民。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将“扫黄打非”宣传融入日常。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化身宣传员,深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生动的案例,向群众讲解“黄”“非”的危害,普及识别技巧和举报途径。同时,创新宣传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知识竞答、线上展览等活动,提升宣传的吸引力和覆盖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不仅提高了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更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抵制“黄”“非”侵蚀、崇尚健康文化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真正让“扫黄打非”理念深入人心、滋润民心。(榕江县车民街道办事处:田海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