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部的身影是连接城乡的纽带,是乡村振兴的骨干。他们既承载着政策落地的使命,更肩负着民生改善的责任,其履职成效直接关乎基层农村的发展温度。在这片“中国天然氧吧”的沃土上,驻村干部的职责早已超越简单的任务执行,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催化剂”。
当好政策落地的“翻译官”,让惠民春风吹进民心。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政策传递需跨越语言与认知的障碍。驻村干部要把把农机补贴、防返贫政策等“书面语”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田间话”,用产业补贴的鲜活案例作教材,在院坝会上讲清利弊、算明收益。针对灾后重建的民生政策,更要主动上门拆解条款,让村民清楚道路修复、住房补助的申请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当好民生诉求的“勤务员”,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农村地区山高路远,民生需求多元且具体:独居老人的房屋漏雨、种植户的灌溉难题、监测户的就业顾虑,都需要驻村干部主动回应。可借鉴“移动意见箱”经验,将联系卡贴在村民家门口,建立涵盖劳动力状况、健康情况的“家庭档案”,对残疾人、高龄老人提供“代诉代办”服务。尤其要聚焦灾后重建关键领域,跟踪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进度,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当好基层治理的“稳压器”,筑牢乡村和谐根基。山区治理既有宅基地纠纷等老问题,也有新业态带来的新挑战。驻村干部要善用“技术+人情”手段,用无人机还原地块历史、调阅老档案化解矛盾,同时发挥族谱权威、党员带头作用调解家族纠纷。针对地质灾害隐患,需绘制村庄风险地图,建立“十分钟应急圈”,每季度组织防灾演练,守护群众生命安全。更要建强基层党组织,通过“红色积分制”激活党员活力,让党组织成为治理核心。
驻村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创新的探索者。他们的职责,是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唯有始终怀揣为民之心,善用政策之力、技术之智、文化之韵,才能在这片山水间交出群众满意的“履职答卷”。(贵州省榕江县三江水族乡人民政府:伍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