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凝聚志愿微光 绘就文明底色
时间 :   2025-10-22 18:0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吕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脉搏中,志愿服务如同一股润物无声的暖流,深刻诠释着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时代精神。它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培育公民责任感、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生动实践。从社区街角的邻里守望,到重大活动赛事的有序保障;从脱贫攻坚一线的倾力帮扶,到应急救援现场的勇敢逆行,无数志愿者用他们的真诚奉献,汇聚成照亮社会前行的璀璨星河,为时代发展注入了厚重的文明底色。


志愿力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活注脚。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支撑。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必然蕴含着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精神。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鼓励人们跳出个人私利,关注他人福祉和社区发展,有效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信任的提升。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能够化解隔阂、润滑社会关系,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遍布城乡的志愿服务站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不仅解决了诸多具体的社会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和文明气质,使社会运行更加有序、更具温度。


机制优化: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其发展生态与运行机制。随着志愿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参与人数的增多,如何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成为关键课题。首先要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志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与义务,为志愿服务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其次要搭建更广阔、更便捷的参与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降低参与门槛。再次,要注重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和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医疗救护、心理疏导、应急救援等专业领域,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的记录、激励和回馈机制,让善行义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激发更多人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


氛围营造:让志愿精神融入社会肌理。弘扬志愿精神,需要营造全社会尊重、支持、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志愿精神的价值在于其普遍性和感召力。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让凡人善举成为受人尊敬、被人效仿的社会榜样。各类媒体应积极担当,传播志愿文化,讲好志愿者故事。学校教育也应将志愿服务理念融入德育环节,鼓励青少年在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实践中成长成才。更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从自身做起,将志愿服务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哪怕是一次微小的举手之劳,也是汇聚文明江河的涓涓细流。


全民行动:共绘时代文明的温暖底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志愿服务的事业,关乎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更系于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投身于志愿服务的时代洪流,用无数个体的点滴奉献和善意光芒,驱散冷漠,温暖社会,共同绘就我们时代最动人的文明底色,为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起磅礴而温暖的民间力量。(榕江县车民街道办事处:杨吕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