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走深走实之际,党中央对《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作出了修订,回应了总书记对“党和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过紧日子的精神实质,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以“明辨之智”纠偏认知,在“紧”中提质增效。过紧日子的核心是“紧奢华、松民生,紧浪费、松实效”,而非简单的“苦熬硬扛”。党员干部首先要破除“紧即苦”的认知误区,明确“紧”的边界,紧的是公款吃喝、超标办公等非必要开支,松的是民生保障、发展刚需等关键投入。同时,要创新节俭方式,让“紧”与“效”相辅相成。推广电子政务、无纸化办公,既能减少纸张消耗,又能提升审批效率;优化会议安排,采用视频会议替代异地出差,既能降低差旅成本,又能节省时间精力。通过这些“巧节约”而非“硬克扣”的举措,既守住了节俭底线,又激发了工作效能,让紧日子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磨刀石”。
以“担当之心”拒绝懈怠,在“紧”中践行使命。过紧日子绝不是懒政怠政的“挡箭牌”,而是检验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以紧为名、行懒之实”的错误心态,杜绝“喊口号、打折扣”的阳奉阴违:不能以“资金不足”为由,对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工程“拖而不办”;更不能将有限资源投入“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搞“面子光鲜、里子空泛”的形式主义。要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一方面,从严控制“三公消费”,压缩非刚性、非急需开支,将节省下来的资金集中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对民生项目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和验收标准,确保投入见实效、群众得实惠,让“紧日子”的成果实实在在惠及群众。
以“精准之策”因地制宜,在“紧”中彰显温度。过紧日子不是“一刀切”的机械执行,而是“量体裁衣”的灵活施策。党员干部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措施:对经济发达、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可在保障基本民生的基础上,适度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如增加文化体育设施投入;对财政薄弱地区,则要聚焦“保基本”,优先保障低保、医保等底线民生,避免盲目削减福利导致群众生活受影响。要畅通民意反馈渠道,让政策执行更贴合群众需求。可通过调研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对民生项目的期盼,动态调整资金投向。同时,主动向群众解读过紧日子的意义,说明资金如何“节流”又如何“开源”,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让紧日子从“政府行动”转化为“社会共识”。(平邑县平邑街道办事处:牛锦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