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犹如附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不断变异形态侵蚀执政根基。从河北三河市脱离实际推行广告牌匾“颜色禁令”,到山东省部分地区项目反复开工造势,这些2025年中央通报的典型案例,暴露出形式主义“新瓶装旧酒”的顽固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惯性,筑牢实干兴邦的作风根基。
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在基层治理中不断滋生蔓延,呈现出多维异化的特征。治理层面的“面子工程”屡禁不止,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耗资227万元建设的巨型电子屏常年闲置,1200万元打造的政务系统沦为摆设,这种脱离实际需求的“数字化政绩”,本质上是用光鲜外表掩盖治理能力的不足。一些地方将文化墙标语字量、活动参与人数等无关指标纳入考核,考核体系中的“繁琐哲学”让基层不堪重负。更值得警惕的是政策执行中的“机械主义”,三河市在牌匾整治中搞“一刀切”,强制变更1800余块商户门头牌匾,既损害群众利益,又加重基层负担,完全背离了政策初衷。
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有着复杂的思想根源与制度病灶。从思想深处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一些干部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把“程序完备”等同于“工作到位”,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形成“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怪圈。从制度层面分析,考核机制的导向偏差是重要推手。部分上级部门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设置数十项甚至上百项考核指标,导致基层不得不“围着指标转、盯着排名干”。而问责机制的简单化则加剧了避实就虚倾向,一些干部为规避风险,选择“少干少错”的形式主义策略,形成“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的压力传导失真效应。
整治形式主义必须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重拳纠治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整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教育是基础,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把树立正确政绩观作为政治监督重点,通过常态化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摒弃“造景观、刷白墙”的虚功思维。制度革新是关键,要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对考核体系进行“瘦身健体”,取消不必要的留痕要求,建立“材料共享平台”减少重复报表,让考核从“考材料”向“考实效”转变。
监督问责是保障,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已将“过度留痕增加基层负担”纳入处分范围,必须强化日常监督,对形式主义问题“零容忍”。要建立基层减负监测点,通过“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方式精准识别问题,开出“问题、整改、责任、治理”四张清单,对虚假整改严肃追责。同时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营造“愿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抵制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千万工程”的实干实践到基层减负的持续推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工作成效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形式主义土壤。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中央通报案例为镜鉴,持续整治文山会海、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于抓落实、惠民生,以优良作风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人民政府:孙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