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破“考干脱节”困局
时间 :   2025-09-19 21: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龙珍霓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某地事业单位招聘中,笔试面试双第一的“学霸型”考生,入职后竟不会写基础工作汇报、不懂与群众沟通;而成绩靠后的考生,凭基层志愿服务经验快速上手矛盾调解、政策推进,赢得认可。这一对比,折射出当下人才选拔培养中的“考干脱节”——部分“会考试的人”善对理论答卷,却在实际工作前手足无措。破解此困局,推动“会考试”向“会干事”转化,是提升干部战斗力、实现人才价值的关键。


“会考试”本是优势,代表较强的知识储备、学习与逻辑能力,是“会干事”的重要基础。公务员考试的政策测试、职业资格认证的专业考核,本质是筛选具备岗位基础素养的人才。如熟悉乡村振兴理论的“考试能手”,若结合农村实际,能制定精准帮扶方案;精通法律的“学霸”,若灵活运用知识化解纠纷,可成基层法治骨干。可见,“会考试”应是“会干事”的“垫脚石”,而非“绊脚石”。但现实中,部分人陷入“纸上谈兵”:有的把“背政策”当“懂政策”,面对群众只会照本宣科;有的将“记流程”当“会操作”,遇突发问题死守条文;还有的满足于“考高分”的优越感,轻视基层实践,导致“知识储备”难转“干事能力”。


“考干脱节”,源于人才培养体系偏差与评价机制导向问题。一方面,部分教育培训过度强调“应试能力”,忽视“实践技能”。公考培训机构专注“答题技巧”“模板套路”,鲜少涉及群众沟通、矛盾化解等能力训练;部分高校相关课程理论多、案例少,与基层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即“懂理论不懂实践”。另一方面,部分单位考核“重考试、轻实绩”。有的将“证书数量”“考试排名”作为晋升评优依据,忽视“干实事多少”“群众满不满意”;有的考核流于形式,以“书面汇报”“台账”代替“实地检验”,让“会做材料”者比“会干事”者更占优,引导干部重“应试”轻“实干”。


让“会考试的人”成“会干事的人”,需从“培养、实践、评价”三维发力,构建“考用结合”机制。


培养环节,推动“知识学习”转“能力塑造”。优化培训内容,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践案例”,通过“模拟群众接待”“矛盾推演”等情景教学,助“考试能手”转化理论为操作;搭建“传帮带”平台,让基层骨干与“学霸型”干部结对,以“跟着学、照着做、独立干”的阶梯培养,传授群众工作、应急处置技能。某县“新老干部结对”活动中,新入职高分考生随老干部走村入户,半年内80%能独立承担工作。


实践环节,为“会考试的人”搭“干事舞台”。主动将“学霸型”干部放至基层一线“墩苗”,安排参与乡村振兴、矛盾调解、应急处置等重点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积累经验。某乡镇将新招聘高分考生分配到信访办、驻村队,要求“每月解3件群众诉求”,以“实战”倒逼能力提升;同时允许“试错容错”,对非原则性失误包容指导,避免“怕出错”不敢干事,让其放下包袱探索。


评价环节,树“以实绩论英雄”导向。完善考核体系,降低“考试成绩”权重,增加“群众满意度”“工作质量”“解题数量”等实绩指标占比,将“解历史遗留问题”“帮群众解急难愁盼”作为核心考核内容;优化评价方式,采用“实地走访+群众评议+第三方评估”,避“唯材料”“唯分数”,让“干得好”比“考得好”更有发展空间。某地级市考核中,评估组深入基层了解实绩,优先晋升“实绩突出”干部,引导干部转精力向“实干”。


“考试是能力检验,干事是价值体现。”“会考试”是起点非终点,“会干事”才是目标。唯有破“考干脱节”壁垒,让“知识储备”真转“干事能力”,才能让更多“会考试的人”成“群众满意的干事人”,为基层注入活力,让人才价值在实践中绽放。(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