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听民声当求“原声”
时间 :   2025-09-19 21:4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龙珍霓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大爷,您对村里的养老服务有啥意见?照实说,我们记下来帮您反映!”近日,某乡镇干部带着录音笔深入村民家中,面对面倾听老人对养老食堂、健康体检的真实想法,这种“不绕弯、不修饰”的听民声方式,收获了大量未被“过滤”的民意。反观现实中,部分地方听民声却陷入“形式主义”:有的提前“踩点”,让“指定群众”说“标准台词”;有的将群众意见“层层把关”,把尖锐诉求改成“温和建议”;还有的满足于“线上问卷”“会议室座谈”,听不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的真实声音。听民声贵在听“原声”,唯有褪去“包装”、去掉“滤镜”,才能捕捉到民意的“真脉搏”,让决策真正贴合群众需求。


听“原声”是知民情、察民意的前提,更是避免决策“脱实向虚”的关键。群众的“原声”或许不那么“悦耳”,可能带着方言的质朴,可能藏着吐槽的尖锐,甚至会直指工作中的短板与不足,但恰恰是这些未被“加工”的声音,最能反映真实的民生痛点。比如,某县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时,起初通过社区上报收集意见,得到的多是“满意”“支持”的反馈,可干部深入居民家中听“原声”后,才发现群众真正担忧的是“改造期间停车难”“施工噪音影响休息”等问题。若只听“过滤后”的声音,改造方案很可能忽略这些细节,最终导致“好心办坏事”,既浪费资源,又让群众失望。相反,尊重民意“原声”,才能精准找到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更合民心。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听民声“失真”的问题却屡见不鲜,背后既有“怕麻烦”的惰性,也有“怕担责”的顾虑。部分干部认为,群众“原声”中难免有抱怨、有指责,收集这类声音“费力不讨好”,还可能暴露工作漏洞,不如选择“报喜不报忧”,只听顺耳的、可控的意见;有的基层单位为了“省事”,将听民声变成“走过场”,提前安排好发言对象、准备好发言稿,群众即便有不同想法,也没机会表达;还有的受“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习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不愿迈开腿“接地气”,觉得“群众的声音太零散,不如报表数据更直观”,殊不知脱离了“原声”的数据分析,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法反映真实民生。


听民声要听“原声”,关键在于打破“层层过滤”的壁垒,搭建“直连群众”的桥梁。一方面,要转变工作作风,推动干部“沉下去”。鼓励干部多开展“随机走访”“蹲点调研”,少搞“提前通知”的检查式走访;多去田间地头、菜市场、小广场等群众聚集的地方,与群众“拉家常”“聊实事”,让群众敢说真话、愿说心里话。就像有的地方推行“夜访农家”制度,干部利用晚上群众在家的时间上门走访,没有记者跟随、没有摄像机记录,群众卸下防备,把“养老补贴发放不及时”“孩子上学路难走”等真实诉求一一说出,这些“原声”为后续工作改进提供了精准方向。


另一方面,要畅通反馈渠道,让民意“传上来”。除了传统的走访、座谈,还应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无门槛”的民意收集渠道,比如开设“书记信箱”“民生热线”,建立“24小时响应”机制,确保群众的每一条意见都能被接收、被重视;对收集到的“原声”,要建立“原汁原味”的记录机制,不擅自修改、不刻意删减,哪怕是尖锐的批评,也要如实上报、认真研究。同时,要完善“反馈闭环”,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后,及时向群众通报结果,让群众感受到“说了有用”,从而更愿意主动表达“原声”。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原声”是政策制定的“第一手资料”,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听民声不能只听“修饰版”,更要追求“原生态”。唯有以真心换真心,以耐心听“原声”,才能真正读懂群众的所思所盼,让每一项决策都经得起实践与人民的检验,让党和政府的工作始终与群众同频共振。(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