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薪火相传映征程组工担当照千秋
时间 :   2025-09-19 18: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昌骏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从烽火岁月里的秘密联络到新时代的智慧党建,组织部门的足迹始终与党的事业同频共振。在齐鲁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上,一代代组工干部以“为党育才、为国举贤”为己任,用滚烫的初心书写着组织工作的壮丽篇章,让“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基因在百年流转中愈发鲜明。


革命年代,组工干部是“播火者”,在暗夜中点燃信仰之光。1927年,山东党组织在济南建立第一个秘密组织机关,负责组织工作的同志怀揣着油印机辗转各地,在茶馆酒肆的掩护下发展党员,在青纱帐的隐蔽中召开会议。莱芜战役期间,组织部门三天内动员8000名青年参军,组建起200支担架队,一位负责兵员登记的组工干部在敌机轰炸中紧抱党员名册,用身体护住了珍贵的组织档案。这些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的身影,让“党在,阵地就在”的信念深深扎根齐鲁大地,为革命胜利筑牢了组织根基。


建设时期,组工干部是“拓荒者”,在废墟上搭建发展框架。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东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组织部门牵头开展“干部南下北上”工程,从老区抽调大批优秀干部支援工业战线。档案记载,1956年有300名组工干部主动请缨到淄博、枣庄的煤矿区工作,他们带着铺盖卷住进工棚,白天参与矿井建设,晚上组织工人夜校,把党支部建在生产班组上。在治理黄河的工地上,组工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建立“党员先锋堤”,用“人在堤在”的誓言守护着两岸百姓的安宁。这种“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担当,成为那个年代组工精神的生动注脚。


改革大潮中,组工干部是“破冰者”,在浪潮里勇立时代潮头。1984年,潍坊率先试行干部聘用制,组织部的同志顶住“姓资姓社”的质疑,深入企业调研120余次,制定出全国首个《企业干部聘任条例》。青岛开发区建设初期,组工干部创新推出“人才绿卡”制度,打破户籍、身份限制,三年内引进各类人才50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今天青岛海洋经济的领军者。更令人动容的是,在1998年国企改革攻坚期,组工干部带头包联困难企业,一位老部长连续40天蹲点纺织厂,既做职工的思想工作,又帮企业找销路,最终让厂子焕发新生。这些敢闯敢试的实践,彰显了组工干部“敢为天下先”的改革魄力。


新时代以来,组工干部是“答卷人”,在新征程上书写为民篇章。脱贫攻坚战中,山东组织系统选派1.2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他们带着“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使命,在沂蒙山区种果树、在黄河滩区修大棚,让2000多个贫困村摘帽脱贫。泰安组工干部王辉在驻村期间,用手机直播帮村民卖樱桃,一年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直到因劳累过度倒在工作一线,手机里还存着未发完的助农信息。在疫情防控中,组织部门迅速组建1.8万个临时党支部,组工干部带头值守在高速路口、社区楼道,用“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行动践行初心。


百年风雨兼程,组工精神代代相传。从秘密交通员手中的暗号到“灯塔党建”APP的数据流,变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赤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组工干部当以先辈为镜,以使命为要,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人才强省的最前沿,续写组织工作的新荣光,让百年传承的组工精神在齐鲁大地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平原县龙门街道办事处:李昌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