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近日,一条“白菜免费”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导致内蒙古赤峰一菜地承包者近200亩代收白菜被闻讯而来的人群采摘,损失严重,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现场有人携带麻袋,骑着电动车或开车来到菜地采摘白菜。(2025年11月9日潇湘晨报)
有人将事件简单归咎于群众贪婪,但背后成因远比“逐利”二字复杂。一方面,部分群众存在侥幸心理,觉得“拿几棵白菜不算事”,这种小额侵占的心态相互传染,从零星采摘演变为群体哄抢,而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让不实消息快速扩散,原本局部的不当行为升级为大规模失序事件。另一方面,此前部分媒体对内蒙古“民风纯朴、可田间捡拾农产品”的宣传存在片面解读,让外界形成“当地作物可随意捡拾”的误解,混淆了“农户自愿遗弃”与“待收作物”的界限,为哄抢行为埋下隐患。
承包者的姑息纵容同样难辞其咎。面对初期零星的偷采行为,承包者顾及“好面子”,认为“几棵白菜不值钱”,未能及时制止,这种默许让偷采者误以为“作物无人管控”,进而胆大妄为。更有好事者借机在网络散布“免费采摘”消息,最终导致场面失控。这一教训警示所有农户,财产权益需要主动守护,纵容只会让小损失酿成大悲剧。
事实上,“爱惜粮食、捡秋增收”是群众的朴素共识,但“捡秋”必须建立在“主人同意、作物遗弃”的前提上,未经允许擅自采摘待收作物,本质上是侵犯他人财产权的违法行为,绝非“理所当然”。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要多方合力筑牢防线。政府部门应强化宣传引导,在农作物成熟季,通过农村广播、村务公告等渠道明确“禁止捡拾待收作物”的规则,厘清合法捡秋与非法侵占的边界;村干部需加强田间巡查,对苗头性、倾向性行为及时劝阻,将失序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农户要主动守护自身权益,发现零星偷采时及时沟通说明,在田间地头设置“禁止采摘、违者追责”的警示牌。若遇大规模哄抢,务必第一时间报警,借助执法力量制止侵权行为,切勿因“好面子”或心存侥幸而放任损失扩大。
广大群众更需坚守法律底线与道德准则。即便出身农民,更应深知种地不易,要学会换位思考,不盲从网络谣言,不参与跟风哄抢。要明白,未经主人允许的采摘绝非“捡秋”,而是违法行为,一旦被追责,不仅面临经济赔偿,还会留下不良记录,影响自身及家人的信誉。
秋收的丰景,既需要颗粒归仓的珍惜,更需要文明有序的守护。唯有各方都树立“权益需守护、行为有边界”的意识,让合法捡秋、尊重劳动成为共识,才能在倡导节约粮食的同时,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责任,让秋收不仅有丰收的喜悦,更有文明的温度。(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