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起,乌什县在衢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投入援疆资金150万元和中央专项资金80万元,在全县各乡(镇)村打造了23条中华文化长廊。这些文化长廊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乌什县推动文化润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动实践。
聚焦内容建设,打造沉浸式中华体验新高地。中华文化长廊作为群众身边的“文化课堂”,内容设计上系统融入了历史人物、古今诗词、典型模范、戍边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人物选取方面,长廊既展示了张骞、陈汤、玄奘、李白、林则徐、林基路等在新疆大地的奋斗足迹,也聚焦当下,树立了库尔班·尼亚孜、萨拉木·买买提、张金兰、郑冬梅等典型模范。通过跨越时空的人物事迹,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使各族群众在“身边人、身边事”的感召下,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内容编排上,各长廊结合地域特色与群众需求,设置了“历史人物”“诗词雅韵”“模范风采”“戍边英雄”“传统文化”等多个版面,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效提升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知。
创新载体功能,搭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新平台。为充分利用文化长廊的文化氛围和空间优势,将其功能延伸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推广,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第二课堂”。各长廊在古今诗词版面上精心加注汉字拼音,并在长廊的讲解中一律使用标准、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常用语汇等内容,转化为群众身边可读、可学、可用的语言教材。通过组织“小手拉大手·全家一起学”“我把传统文化讲给父母听”等系列活动,让长廊成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课堂和亲子共学、邻里互动的交流平台。进一步营造处处可学、时时可听的规范语言环境,帮助群众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提升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
深化教育内涵,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新阵地。文化长廊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空间,更是开展社会教育、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场所。建成后的中华文化长廊,迅速成为各族群众学习交流、文化浸润、情感联结的重要平台。各乡(镇)充分发挥长廊作用,组织开展观摩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典型模范事迹学习、传统文化问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等活动100余场,直接惠及各族干部群众1.2万余人次。阿恰塔格乡托克逊亚阔坦村村民麦麦提·赛买提说,他的女儿每天放学后都会主动到村里的文化长廊学习,“她不仅自己看,还经常回家给我们讲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背李白的诗歌,家里人都跟着学到了很多知识。”这种“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浓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长廊作为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惠及群众的文化新阵地,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举措。下一步,乌什县将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原则,依托中华文化长廊,常态化、制度化地组织各族群众开展观摩研学、文化交流等活动,通过这一载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当代典型模范精神,以实物、实景、实事的方式,真正融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凝聚人心、汲取奋进力量的源泉。(通讯员:吕菊萍、 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