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如春雨润物,揭示了乡村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朴素真理,在新时代正演绎为“一方水土富一方人”的生动实践。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体悟,做好“土特产”文章,是解锁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密钥。“土”是根基,贵在深挖本土资源以“固本”;“特”是优势,重在培育差异化竞争力以“培元”;“产”是血脉,要在贯通产业链条以“活络”。唯有三者协同发力,方能打通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让传统农脉焕发时代生机。
深植沃土,在“固本清源”中找准方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任何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土壤。然而不少地方发展却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或盲目跟风“网红产业”,或生搬硬套“他山之石”,结果打造出“万亩果园无人管”“特色小镇变空城”的尴尬局面。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脱离了本地实际这片“沃土”。固本之道,首在“望闻问切”。党员干部当效法“神农尝百草”精神,开展“接地气、通民情”的“地毯式”党建体检。要摸清本土资源的“家底”,掌握山水林田的资源禀赋,系统评估产业发展承载力。要读懂乡风民俗的“密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基因,传承地方文化精神。要发现潜在人才的“活水”,识别“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能人,塑造“以才成功,以才广业”的发展优势,为本地特色产业发展开出“千金良方”。
培元育特,在“守正创新”中塑造优势。“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产业发展应把握自身所长。当下不少地方却陷入“有特产无特色,有品质无品牌”的窘境,产品、包装千篇一律,最终只能在低价竞争中白白内卷。这恰似“入宝山而空返”,守着金饭碗讨饭吃。培元之要,在于“辨证施治”。广大党员要以“守正”传承产业根脉,深入挖掘本土独特的工艺技艺与传统文化基因,推动非遗保护与生产性传承相结合,让每一份“老手艺”都成为产业发展的“硬底气”。要以“创新”激发产业活力,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主动引入现代科技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土特产”从“老字号”向“新精品”跨越。要以“融合”拓展产业空间,打破产业边界,推动“土特产”与文旅、康养、电商等跨界融合,让传统产业在融合发展中焕发新生。
活络通脉,在“延链聚群”中释放效能。“水美而鱼聚,林茂而鸟归。”产业链如同生物链,唯有环环相扣、彼此依存,方能生生不息。现实中,“老字号”产品价格低廉、“初加工”利润微薄、“散弱小”难以成势等问题,恰似血脉不通之症,制约着产业健康发展。活络之法,贵在“通经活络”。广大党员干部要强化“圈链思维”,树立产业链整体协调发展理念,做好“接二连三”产业文章。要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精准招商,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要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圈”,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上下游产能对接、技术共享。要着力优化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要素保障,推动形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体系,让土特产在集群发展中释放更大效能,真正实现“一棵菜成席、一粒米生金”的增值效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土特产”里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更蕴含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务实作风,深植为民服务的沃土;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培育特色优势的根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畅通产业发展的血脉。如此,必能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铺展,让共同富裕的果实惠及千家万户。(平原县委组织部: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