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保安岗亭发病13天后离世,“48小时工伤线”该修订了
时间 :   2025-10-21 17:4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苗凤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工厂保安蒋本武在值班岗亭突发高血压脑出血,家属不愿放弃一丝希望,坚持抢救13天后,他还是遗憾离世。这本是工作岗位上的意外,家属却在后续工伤认定中遭遇“硬门槛”——当地人社部门依据规定,以“未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为由,拒绝认定其为工伤。(2025年10月20日澎湃新闻)


在公众认知里,“在岗发病”与“工伤”本应直接关联,可《工伤保险条例》中“48小时”的条款,却成了横在家属面前的一道坎。如此条款存在,岂不是成了侵害百姓利益的致命伤。


这并非个例,过往新闻中,因这条规定陷入维权困境的家庭不在少数。有的家庭为符合“48小时”要求,被迫在亲人生命垂危时艰难抉择。有的家庭即便通过仲裁、诉讼维权成功,也已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而更多人可能因无力对抗流程,最终放弃主张。


51岁的蒋本武,正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家属坚持抢救,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亲人的不舍,这本是最朴素的情感,却要因制度条款陷入“救与不救”的利益权衡,救,可能失去工伤保障;不救,又违背人伦底线。


这样的矛盾,恰恰暴露了“48小时条款”的人情味缺失。它忽视了医疗救治的复杂性,也未考虑到家庭面临的实际困境,让本应兜底保障的工伤保险,在某些场景下成了“纸上福利”。


中国的改革始终在与时俱进,法律法规的修订也在不断贴合民生需求。工伤保险制度的核心,本是为劳动者撑起“安全伞”,可“48小时”的刚性规定,却让这把伞在关键时刻“漏了雨”。


如今,类似蒋本武的事件屡屡发生,修订工伤保险条例已迫在眉睫。既要兼顾制度的规范性,更要注入民生温度,比如细化不同病症的抢救时限、结合医疗实际调整认定标准,让制度不再成为生命与保障之间的“选择题”。


只有让工伤保险制度真正贴合工作实际,才能既体现制度的优越性,更传递党和政府对劳动者的关爱。消除“48小时”带来的维权困境,不让坚守岗位的劳动者寒心,不让艰难抉择的家庭流泪,才是工伤保险制度应有的民生底色。(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