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关于开展本科生高水平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论文)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2026届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用高水平竞赛获奖、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四类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设计(论文)。(2025年10月17日现代快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改革,出台重磅新规,这一打破“唯论文论”的毕业改革,被不少人视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大手笔”,既让学生能将时间聚焦于实践研究,也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重技能、更重社会服务的导向。
初看“不用写毕业论文就能毕业”,难免让其他高校学子生出“别人家的学校”的羡慕,甚至暗叹自家学校改革遥不可及。其实大可不必如此。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本就在持续推进,不少院校早已在毕业评价上探索多元路径。即便暂未推行类似政策,各校在管理和培养中也有自身亮点,南航的尝试并非不可复制的“特例”。与其纠结于“为何不是我的学校”,不如坦然看待这种多元评价的趋势,专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
但“不用写论文”,不代表毕业就能“躺平”。南航设置的四项替代条件,实则比完成一篇合格论文更具挑战性,每一项都需要实打实的积累与付出。以高水平竞赛为例,需代表学校参加Ⅰ级、Ⅱ级竞赛,且需获得Ⅱ级赛事第一等次或Ⅰ级赛事第一、二等次奖项,团队项目更仅限排名前2的学生中1人申请;创新实践项目结题则要求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并达到“国家级良好及以上、省级优秀”标准,且承担工作量排名第一。即便南航作为211高校,学生能力出众,但在全国高校的竞争与高标准的项目要求下,这些成果绝非唾手可得,甚至可能比按部就班写论文更考验综合能力。
南航的改革,本质是“减负”而非“降标”,减掉的是“为论文而论文”的形式主义负担,换上来的是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硬核要求。对学生而言,大学本就是锤炼本领的关键阶段,与其纠结于“毕业方式变没变”,不如读懂政策背后的良苦用心,高校希望引导学生跳出“纸面研究”,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能真正提升能力、对接社会需求的实践中。只要脚踏实地深耕专业、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无论毕业评价方式如何,都能成长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