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发布采购意向公告,拟斥资2360万元租赁社会用房作为学生宿舍,这一国内高校罕见的举措引发广泛关注。面对此事,既需看到其创新亮点,也应正视公众关切,全面审慎地剖析其中利弊。
从积极层面看,浙大此举不失为灵活解困的明智选择。自建宿舍不仅需历经土地审批、大额资金投入等复杂流程,建设周期更是漫长,对于当下宿舍资源紧张的现状而言,显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关键的是,未来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高校招生规模可能受影响,若盲目新建宿舍,极易出现“建成即闲置”的资源浪费。而采用租赁模式,既能快速缓解住宿压力,又能盘活当前社会上过剩的商品房资源,实现校社资源的高效衔接,这一思路值得肯定。
但争议与疑问同样不容忽视。其一,为何选择租赁精装房?学生宿舍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基本住宿需求,过度追求“高大上”的精装标准,是否弱化了校园本该传递的吃苦教育理念?其二,精装房租赁成本更高,这笔2360万的巨额开支,最终是否会通过“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方式转嫁到学生身上?近年来高校收费逐年上涨,普通家庭供学压力渐增,浙大作为知名高校,需明确回应住宿费、学费是否会随租赁成本水涨船高。其三,公告要求租赁房源在五公里范围之内,这一限定条件下,符合要求的房源有多少?市场竞争性是否充足?高校采购涉及大额资金,必须警惕因房源选择单一、竞争不足引发的程序漏洞,杜绝腐败风险。
说到底,浙大“巨资租宿舍”的尝试,本质是高校应对住宿难题的一次创新探索。即便学校资金充裕,也需守住“合规、透明、惠民”的底线,既要把解困的好事办实,也要把公众的疑问答透。唯有在成本控制、收费透明、采购规范等方面做好细节文章,才能将此举打造成可复制的高校治理样本,真正树立起行业标杆。(通讯员: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