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问情、问策、问效”让全面深改“与民同行”
时间 :   2025-10-16 19: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孙中正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其根本目的是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工作中,要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好“问情、问策、问效”的工作方法,让改革全过程都与民同行,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深入“问情”于民,以民心为镜子,找准改革靶向。改革的出发点,永远是人民的所思所盼。“问情”不是走过场的调研,而是以真诚之心贴近群众,以敏锐之眼洞察需求,让改革方案始终对准民生痛点、堵点、难点。在城市老旧小区改造中,群众最关心的是电梯安装、停车位规划、养老设施配套;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农民最期盼的是产业增收、人居环境改善、公共服务下沉;在教育医疗领域,家长和患者最看重的是资源均衡、流程简化、质量提升。这些具体而微的诉求,正是改革的“晴雨表”和“指南针”。通过蹲点调研、座谈访谈、线上征集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心里话”变成改革的“任务书”,才能避免改革“自弹自唱”,让每一项举措都击中要害、回应期盼。问情的深度,决定改革的温度。当改革者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楼栋,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听懂“弦外之音”——不仅要了解“是什么”,更要探究“为什么”;不仅要关注显性需求,更要察觉隐性期盼。比如,群众对“办事难”的抱怨,背后是对政务服务效率的期待;对“就业稳”的关切,折射出对发展质量的向往。


虚心“问策”于民,以民智为旗子,汇聚改革合力。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问策”不是简单征求意见,而是把群众作为改革的参与者、设计者,让改革方案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在基层治理创新中,社区居民最清楚哪些管理方式管用、哪些服务模式贴心。有的地方通过“居民议事会”“院落协商会”,让群众自主决定楼道美化、垃圾分类等事务,不仅破解了治理难题,更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产业发展规划中,从业者最了解市场规律、技术瓶颈,向他们问策,能让产业政策更精准、更有效,避免“拍脑袋”决策带来的资源浪费。问策的广度,决定改革的力度。改革越是进入深水区,越需要集思广益。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参与平台,让企业家、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普通群众都能为改革建言献策,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比如,在营商环境优化中,通过企业家座谈会听取审批流程、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意见,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征集群众对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的建议,让生态治理措施更符合实际、更易推行。


务实“问效”于民,以民评为尺子,检验改革成色。改革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问效”不是看报表数据、听汇报总结,而是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尺,让改革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一项教育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孩子们的负担是否减轻、素质是否提升;一项医疗改革是否有效,要看群众看病是否更方便、费用是否更合理;一项就业政策是否得力,要看劳动者是否能稳定就业、收入是否稳步增长。这些具体的“民生指标”,比任何抽象的评价体系都更有说服力。通过建立健全群众评价机制,让改革成效由群众说了算,才能倒逼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防止“纸上改革”“半截子工程”。问效的实度,决定改革的效度。要建立常态化的反馈渠道,及时了解群众对改革的真实感受,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调整、持续改进。比如,有的地方在政策实施后开展“回头看”,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意见,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让改革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完善。这种以民评为导向的改革闭环,既能确保改革不偏离初衷,又能让群众始终感受到改革的诚意和力度。(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