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填“满意”或“非常满意”?10月16日,辽宁鞍山铁西区教育局针对“实验学校校园餐满意度调查问卷被指强制学生填‘满意’”事件作出回应,宣布成立联合调查组并重启不记名调查。 (10月16日 南方都市报)
开展校园餐满意度调查,其目的是为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从而检视问题、修正偏差、接受监督、补齐短板,提高校园管理和服务水平。然而,当调查沦为走过场的“表面功夫”、“真实反馈”让位于“表演秀”,调查便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如此“强制满意”的做法,不仅刺痛了家长与社会的心,更将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顽疾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从强迫学生统一口径,到试图擦除异见,这套操作流程折射出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伪满意”逻辑。其背后,是某些教育管理者对表面光鲜、对上报喜的畸形追求,是形式主义作风在教育领域的恶性蔓延。当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再依赖于真实的声音与实际的改善,而是维系于精心粉饰的数据与皆大欢喜的表象时,教育便丧失了其最珍贵的品格——真诚。这不仅是对学生权利的粗暴践踏,更是对教育灵魂的致命戕害。
这种“表演式”管理的危害远不止于道德层面的失范。校园餐背后牵涉着巨大的利益链条,“强制满意”无疑为潜在的权力寻租与利益输送提供了绝佳的掩护。当真实的反馈渠道被堵塞,监督机制形同虚设,饭菜的质量、安全与资金的流向便可能成为暗箱操作的对象。这不仅关乎学生的饮食健康,更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正义。当地教育部门虽已表态重新调查并承诺追责,但若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这种“表演文化”的土壤,所谓的追责很可能沦为又一场平息舆论的“危机公关秀”,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治理困境。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教育领域的种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与上级部门的评价导向密切相关。如果管理部门的考核只看重那些易于量化、表面光鲜的“显绩”,而忽视教育过程中那些更为本质、却难以量化的“潜绩”,如学生的真实获得感、教师的职业尊严、校园的诚信氛围,那么基层学校便难免会投其所好,将大量精力用于制造各种“教育奇观”与“满意数据”。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如同指挥棒一般,引导着教育资源流向那些最能制造“亮点”的领域,而非最需要改善的环节。
要让教育回归本真,告别“表演秀”,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系统性改革。首先,必须打破这种“伪满意”的循环,建立开放、透明、多元的评价机制,真正赋予学生与家长敢于说“不”的权利和渠道,让教育评价长牙带电。其次,要强化监督问责,对类似事件不仅要严肃处理直接责任人,更要溯及管理链条的上游,审视那些催生造假冲动的制度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重塑教育的价值坐标,让教育的核心回归“育人”之本,让校园成为滋养真理、培育诚信的净土。(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