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6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显示,报考者年龄一般为18周岁以上、38周岁以下,对于2026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3周岁以下。此次调整对于释放社会就业压力、改变就业年龄歧视等社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近年来,考公考编“放宽年龄界限”呼声持续高涨,各地也在积极回应。2024年,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公务员考试,部分岗位的报考要求就已经放宽到40岁。今年以来,四川、上海等多地又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如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宣布将下半年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而此次国考主动打破以往“35岁门槛”,是按照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有关政策要求进行的放宽调整,从央级的指挥棒层面显示了新共识的形成,展现了重要的风向标作用。
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纸年龄限制?“35岁门槛”曾是无数职场人心中的痛。这道门槛看似简化了招聘流程,实则与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严重不符:一方面,当前人均寿命延长、教育年限增加,许多人在35岁后才进入职业黄金期,硬性年龄限制无疑切断了这部分人才的上升通道;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年龄标准易引发就业市场“内卷”,导致年轻求职者被迫陷入“抢时间、拼年龄”的焦虑竞争,而成熟人才的职业断层又会影响行业长期发展的稳定性。
此次多地不约而同地放宽年龄限制,正是对以上问题的积极回应。这一改革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竞争环境。人才选拔的核心,应在于“能”与“德”,在于其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奉献意愿,而非简单地以出生年份划线。打破“35岁门槛”,为那些可能因过往学习、工作经历曲折,或立志于人生新阶段服务公共事务的群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拓宽政府选拔优秀人才的视野,吸纳更多具备实践智慧和社会阅历的成熟人才,提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决策水平,更能向社会传递“不以年龄论英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积极价值观。
对此也有部分考生表示担忧,认为放开年龄限制会导致报考人数激增,加剧本就激烈的竞争,对应届毕业生群体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破解此困局,需要的是将人才的“水库”做大、竞争的“赛道”拓宽,建立以能力、贡献为核心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优化职位设置,实施更精细化的招聘策略。不同岗位对体能、学习能力的要求不同(如一线执法岗、野外作业岗等),不应“一刀切”地全部放开,而应实行“分类管理”,设定更具弹性的年龄标准。
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和完善,期待更多地区、更多行业、更多领域加入到打破年龄壁垒的行列中,通过细化标准、优化流程,让人才评价回归能力本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让“35岁门槛”真正成为过去式。(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