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纷纷亮硬招、出实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人才竞争持续升温,“抢人大战”呈愈演愈烈之势,个别地区逐渐陷入“重引进、轻培育”的人才工作误区,给后续发展埋下诸多隐忧。
人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关联度高、耦合性强,而“重引轻育”无疑会加剧区域间的“内卷式”竞争和区域内的资源错配,并引发“蝴蝶效应”。比如,有的地区为在人才争夺战中“突围”,不断加码优惠,结果导致财政紧张,政策难以为继;有的迷信“外来和尚好念经”,大力引进外地人才,却忽略了对本土人才的扶持,导致熟悉本地情况、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被埋没;有的视人才工作为“一锤子买卖”,把“引进多少人才”作为显性政绩,却不重视后续的培养管理,致使人才“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种“重引轻育”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它将人才简单视为可即时兑付的“现货”,而非需长期投入的“成长型资产”。从表面看,它导致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人才干事创业活力衰减;往深层看,它扭曲了人才工作导向,严重破坏人才发展生态。当人才无法打破成长“天花板”,自身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流失也不足为怪,甚至形成“引进—流失—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人才工作是百年大计,绝非一引了之的“买卖”。要从思想根源入手,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涵养“投资于人”的战略耐心,坚决纠治功利化的政绩观。要完善人才工作考核机制,强化效能导向,将人才培养成效、作用发挥情况纳入重要考核内容,倒逼地方在育才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覆盖人才全周期的培养体系,探索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针对人才从“幼苗期”到“成熟期”的不同阶段,为人才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注重激发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自主开展人才培养项目,打通产学研融合培育通道,让人才在实战中成长、在平台上跃升。唯有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补齐培育短板,方能将“人才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青岛市市北区委组织部:孙东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