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引发的舆论风波,反映出当下文化场域中艺术表达与价值立场的复杂纠葛。影片收获的广泛赞誉,印证了历史题材创作对公众情感的唤醒力量;而少数将其曲解为“宣扬仇恨”“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则暴露出某些势力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刻意消解,这一现象深刻警示我们:文化领域的战争从未停止,舆论阵地的防线不容松懈,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更显迫切。
爱国主义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这种植根于血脉的精神力量,既是个体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情感纽带,也是民族在危难时刻凝聚共识、抵御外侮的核心动能。从抗日战争中四万万同胞的同仇敌忾,到改革开放以来亿万人民的奋斗征程,爱国主义始终是推动民族复兴的隐形引擎。缺失这一精神根基,民族就会失去灵魂,国家发展就会失去方向。要厚植爱国主义土壤,需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课本应强化历史叙事的完整性,高校应开设家国情怀主题课程,社会层面需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载体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让年轻一代在历史认知中培育家国认同。
历史题材作品是守护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这类创作通过具象化的艺术表达,将抽象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既能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真相的篡改,也能让后世在回望中汲取前行力量。《南京照相馆》等作品的价值,正在于以影像为桥梁,让南京大屠杀的惨痛记忆跨越代际传递,成为人类文明拒绝战争的精神教材。要发挥历史题材作品的社会功能,需建立多层次传播体系:国内应通过院线放映、电视展播、网络推送扩大覆盖面;国际上可借助电影节、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传播平台,同时联合受害国同行开展历史题材创作合作,形成国际社会对侵略历史的共识性叙事。
文化舆论斗争是捍卫国家利益的隐形战场。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历史修正主义行径,以及某些外部势力对中国爱国主义的污名化操作,本质上是通过文化渗透动摇国家精神根基。能否在这场斗争中占据主动,直接关系到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话语权争夺。要筑牢文化舆论防线,需构建多元协同的斗争体系:学术领域应加强对日方历史修正主义的学理批判,媒体应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以讲好中国历史故事,网络平台需建立舆情监测机制以快速处置恶意言论,形成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全方位阻击。
网络空间是守护爱国情感的前沿阵地。短视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性,既让爱国主义表达更便捷,也使别有用心者得以借 “理性反思” 之名解构主流价值。若放任恶意言论蔓延,不仅会伤害公众爱国热情,更可能扭曲年轻一代的历史认知。要净化网络舆论生态,需实施精准化治理:监管部门应建立关键词识别系统,对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内容实现秒级拦截;平台需强化算法伦理,将正能量内容纳入推荐优先级;同时应鼓励网民开展理性反击,通过事实科普、历史求证等方式对冲错误言论,形成清朗的网络舆论场。
艺术创新与爱国立场应实现辩证统一。脱离历史语境的艺术实验会沦为空洞的技巧展示,而缺乏艺术感染力的爱国表达则难以引发情感共鸣。只有让精湛的艺术手法服务于历史真相的呈现与民族精神的传递,创作才能兼具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董潇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