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纸页上,油墨印刻的不仅是胜利捷报,更是一个民族用热血与信念写就的“精神史诗”。今天,当我们再次翻开那些在烽火中诞生的作品,仿佛感受到他们为了民族尊严和独立而舍生忘死的坚定意志。这些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墨香见证”,不仅是历史的鲜活记录,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走好“赶考之路”的精神灯塔,见证着信仰的纯粹、担当的重量、文化的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为何出发。
以史铸魂,在血火淬炼中坚定“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信仰之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坚定的信仰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从淞沪会战到百团大战,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艰辛与牺牲,每一个英雄事迹都彰显着信仰的力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深入研读抗战历史,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养分,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以志砺行,在时代大考中锻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之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血与火中铸就的精神丰碑。它蕴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新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科技创新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每一项任务都需要我们有担当精神。党员干部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勇于担当作为,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矛盾不回避,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真抓实干,积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担当作为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文化人,在守正创新中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奋进之力。无论是《新华日报》《我爱这土地》,还是《黄河大合唱》,报纸、文学、艺术等,都是抗战精神的生动体现,它们记录了那段历史,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英勇斗志。今天,我们再读这些“墨香见证”,就是要从中挖掘坚毅的精神文化,汲取奋进的力量。党员干部要带头传承和弘扬精神文化,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红色文物展”“抗战主题文艺巡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公报》的头版头条、战地记者的笔下风云,从档案馆和教科书里“走出来”,走进社区、校园、企业,成为全民共学共享的精神食粮。要依托数字化技术,让老报纸上的铅字、旧照片中的身影、抗战遗址里的故事,通过VR展览、互动短视频、线上纪念馆等形式“活起来”。以文育人,让抗战文化中凝聚的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奋进力量,转化为全体人民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让这份穿越战火的“墨香”,持续滋养新时代的“赶考之路”。(日照市莒县县委组织部:刘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