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重温抗战影片,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时间 :   2025-08-27 22:0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晓慧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优秀的抗战影片,以光影为笔,将那段烙印在民族记忆里的伤痛搬上银幕,用鲜活镜头重现浴血抗战的艰辛与壮烈。当下,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战争的伤痛不应被遗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铭记历史,以先辈为榜样,主动担当作为,锤炼过硬本领,在时代考卷上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以今日之奋斗告慰昨日之牺牲,让和平的种子在代代传承中愈发茁壮。


以影为媒,回望烽火岁月,在重温经典中筑牢信仰之基。“记忆在,则根脉存;根脉存,则未来可期。”童年影院里,泛黄胶片反复放映的抗战影片,其光影中的坚守,镌刻着烽火淬炼的赤诚,熔铸着我们信仰的基石。《南京照相馆》透过老照片的斑驳光影,记录下普通民众在战火中紧握的双手——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活下去、守下去”的默契,诉说着民族筋骨里的坚韧;《长津湖》的冰原上,志愿军战士俯卧成冰雕,钢枪仍指向前方,冻僵的手指间紧攥着没来得及吃的冻土豆,那是“保家卫国”四个字最沉重的注脚。党员干部虽未曾亲历烽火连天的生死考验,但新时代新征程上,依然有许多“硬骨头”要啃、“险滩”要涉。当带着光影沉淀的赤诚,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用实打实的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唯有如此,方能让烽火岁月里熔铸的信仰之基更牢固,在新时代的考验中始终坚定前行。


以史为鉴,传承抗战精神,在赓续血脉中强化担当之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那些定格在胶片里的苦难与抗争,从来不是远去的故事,而是照见担当的明镜——《屠城血证》中,医生在断壁残垣间冒死救治伤员,颤抖的双手紧握手术刀,既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不能让同胞白白牺牲”的无声誓言;《南京1937》里,教会女校的教师用身躯护住学生,沙哑的嗓音重复着“别怕”,把柔弱肩膀化作抵御黑暗的屏障;再看《金陵十三钗》的秦淮河女子们,褪去华服换上学生装走向敌营时,决绝的背影里藏着“宁为玉碎”的勇气,用生命诠释“匹夫有责”的分量。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些光影叙事中读懂担当的真谛,主动把担当转化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深耕不辍,在基层治理的网格里奔波不息,在服务群众的岗位上倾心付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续写“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时代答卷。


以志为引,汲取奋进力量,在砥砺前行中提升实干之能。“打铁还需自身硬”。抗战影片中那些在绝境中淬炼的智慧与本领,恰是党员干部提升履职能力的生动范本。《八佰》中,四行仓库的战士们在弹尽粮绝之际,用钢板加固工事、以沙包构筑防线,甚至借着夜色灵活调整作战布局,于方寸之间打出防御反击;《铁道游击队》中,队员们熟悉铁路沿线每一处地形,用“飞扒火车”的精准、“声东击西”的巧劲打击敌人。履职能力的提升,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在一次次“向问题叫板”“为群众解难”中锤炼出的真本领。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影片中蕴含的奋进力量,转化为“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的执行力,在实践中打磨“精准施策”的巧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协同作战”的合力,才能真正让“实干之能”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在岗位上干出经得起检验的实绩。(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李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