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为新时代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划定了制度红线、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当下,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绝非临时之举,而是传承优良传统、应对风险挑战、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选择,既是政治要求,更是民心所向,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过紧日子是赓续党的精神血脉的必然要求。从革命战争年代“红米饭、南瓜汤”的勤俭节约,到建设时期“勒紧腰带搞建设”的艰苦奋斗,再到改革开放后“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坚定坚守,勤俭节约始终是我们党穿越风雨、发展壮大的精神密码。正是靠着这股“紧”劲,我们党带领人民攻克了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如今物质条件极大改善,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不能变,过紧日子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它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纽带,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旗帜,丢掉了就会背离初心、失去根基。
过紧日子是应对复杂发展形势的现实之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外部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国内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重点任务需要大量投入,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保障需求持续增长,有限的公共资源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凸显。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严格压减“三公”经费、严控非必要开支,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向发展急需、民生关切的领域,既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破解发展瓶颈,又能缓解财政压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是应对风险挑战、把握发展主动的关键一招。
过紧日子需要思想、监督、制度协同发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常态化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破除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摒弃“铺张不算错、浪费无所谓”的错误观念,将过紧日子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监督是落实的保障,要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加强对经费使用、项目审批、公务活动的全流程监管,对违规浪费行为严肃查处、公开曝光,让“紧”的要求不打折扣;制度是根本的支撑,要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经费审批、资产管理等制度,细化开支标准、规范审批流程,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每一笔公共资金都花在刀刃上、用出实效。(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 :赵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