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这片雪域高原擘画了新的发展蓝图。60年来,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这一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战略的有机统一。
一、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藏实践
西藏6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通过修订《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制定配套政策体系,西藏将民族团结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日喀则市江孜县创新推行的“民族团结积分制”,将群众参与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资本,既激发了各族群众的参与热情,又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这种制度创新,让民族团结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实践。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深层根基。西藏通过编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建设74个县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推出《金珠玛米》等文艺作品,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认同体系。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深化情感认同,正如珞巴族种植户桑杰所言:“现在的果园里,分不清谁是藏族、谁是汉族,我们只有一个共同身份——‘察隅果农’!”这种经济嵌入与社会融合的双重实践,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共同富裕:雪域高原的民生答卷
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最直观的体现是民生数据的跃升。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农牧民收入达21578元,较1965年分别增长121倍和199倍。这些数字背后,是15年免费教育的全面覆盖,是农牧民健康体检的全域普及,更是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2.5岁的历史性跨越。那曲市聂荣县培育的2.23万名“法律明白人”,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更让法治精神成为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
在基础设施领域,西藏实现了从“路难行”到“天路通”的质变。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建设,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99%,这些工程不仅破解了发展瓶颈,更构建了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拉萨市实验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三项计划”促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让共同富裕的理念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三、战略协同: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双向赋能
西藏的发展实践证明,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对口支援西藏体系累计投入资金643亿元,选派1.4万余名干部人才,形成17个省市全覆盖支援格局。这种制度安排,既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卓嘎央宗姐妹守边固边的故事,被改编为民族歌舞剧《天边格桑花》,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实现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良性互动。
面向未来,西藏需继续深化“民族团结+”战略,将共同富裕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通过“智慧民族事务”APP等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依托南北山绿化工程等生态项目,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借助“高原红石榴”参观团等品牌,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这既是西藏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新时代治藏方略的核心要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正以民族团结之笔,书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从布达拉宫的金顶到雅鲁藏布江的碧波,从“复兴号”的轰鸣到5G信号的满格,雪域高原的每一次脉动,都在诠释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条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现代化之路,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独特的西藏力量。(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