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其核心在于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作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工作者,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乡村变革的见证者。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物质投入过程,而是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在产业振兴方面,基层工作首要在于把握“因地制宜”原则。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不能简单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模式。那些能够立足本地实际,挖掘特色资源的乡村,往往能在产业转型中找到突破口。关键在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同时注重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行政命令式工作方法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需要。有效的治理模式应当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培育乡村社会组织,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有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人,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持久动力。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深层支撑。乡村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非物质文化传统。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乡村文化记忆,延续乡村文脉,是基层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认识到,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在基层实践中,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项目,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更培育了农民的生态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乡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短缺问题。我们通过培育本土人才、吸引返乡人才、引进专业人才等多种渠道,努力破解人才瓶颈。特别是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有机会、有舞台、有获得感。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几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二是注重系统谋划,避免碎片化发展;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四是保持历史耐心,尊重乡村发展规律。
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既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也是乡村变革的观察者。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庆云县常家镇人民政府:刘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