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用“四直两不”冲破基层调研“夹层”
时间 :   2025-09-03 16: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志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功,历来是科学决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中央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明确要求"改进调查研究",强调"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然而,一些基层调研却出现了"夹层"现象——调研者看似深入基层,实则走的是精心设计的"调研路线"和"盆景典型",难以触及基层真实情况,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状况亟需通过"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工作方法来破解。


现实中,基层调研"夹层"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症状”。一是"悬浮式调研",如同清代诗人袁枚所言"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些调研者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走访,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围着桌子听汇报,对基层情况只有模糊印象而无真切认知。二是"盆景式调研",个别单位自作聪明,揣度上级调研意图,精心打造"示范点",组织群众"背台词",使调研沦为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甚至是“闹剧”。三是"表格化调研",向基层下发调查问卷,以数据收集代替实地走访,用微信要材料、电话问情况代替面对面交流,导致调研成果沦为纸面文章。


值得注意的是,"夹层"式调研已形成了三大负面链条。其一,形成"信息失真链",正如王安石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当调研无法穿透"夹层",决策就会建立在失真信息基础上。如果调研不实,就会导致资金、项目错配,让真正有需求的地区和群众不能受益,进而引发群众不满。其二,催生"形式主义链",基层为应付调研而疲于打造"迎检工程",如突击修建"示范墙",制作宣传标语、宣传展板等。其三,破坏"干群关系链",群众对"夹层"式调研的反感会转化为对政府的不信任,进而破坏干群关系,降低政府公信力。


追根溯源,基层调研陷入"夹层"困境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制度层面看,从制度层面看,存在"三多"问题:调研任务过多、调研内容过繁、陪同要求过细。从干部层面看,存在"三怕"心理:怕发现问题担责、怕触及矛盾难解、怕暴露短板受责。从技术层面看,存在"三重"障碍:信息层层过滤、场景精心设计、问题选择性呈现。


"四不两直"方法是破除调研"夹层"的利器,需要建立五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突击式"调研机制,如焦裕禄当年"蹲点调研"那样不打招呼直插现场收集真实民情。二是建立"沉浸式"调研机制,像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姜仕坤那样"走农户、钻羊圈",与群众细算经济账、共谋脱贫策。三是建立"问题导向"调研机制,带着明确问题下去,带着解决方案回来。如江苏省实施的“难题攻坚”调研法。四是建立"数字化"辅助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确定调研重点区域,避免盲目调研。如广东省开发的"民情地图"系统。五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对调研发现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确保件件有回音。如四川省建立的"调研—整改—反馈"闭环系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调研的本质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四不两直"方法为指引,真正深入基层"解剖麻雀","身入"又"心至","观察"更"洞察"。如同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所强调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穿透调研"夹层",才能听到最真实的民声,发现最本质的问题,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