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中强调,上级机关、单位原则上不得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不得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名义变相借调干部,并对借调时间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干部借调本是出于工作需要的一种灵活用人方式,旨在打破部门壁垒、盘活干部资源、增进协同合力。然而,一些单位本位主义作祟,只顾自身工作需要,忽视借调审批程序、基层工作实际、干部个人意愿,随意向下级单位或其他部门“掐尖”“挖人”,有的“以借代招”,不走正常招聘流程,以借调捷径填补干部缺口;有的“久借不还”,动辄三年五载,使被借调干部陷入“既留不下、又回不去”的困境;有的“重借轻管”,将借来的干部“晾在一边”,重使用、轻培养,重效益、轻保障。以上问题,不仅加重了基层单位的人才流失、人力负担,也不利于干部队伍的长期建设、长远发展,影响深远、危害甚大,必须重点惩治、重点纠正,狠狠刹住违规借调之风,让借调回归锤炼干部、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本真意蕴。
制度如堤,不守则溃;规矩似绳,不束则散。当前违规借调乱象频发,根子在于制度“笼子”扎得不紧、执行“利剑”磨得不利。要设计全链条的借调制度体系,制定统一明晰的借调标准、管理办法、责任清单,建立“需求申报—资格审查—多方审批”三级审核机制,强化约束要求、列明底线红线,确保借调规范有序、好借好还。要将违规借调纠治纳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和干部队伍建设“大盘子”里统筹考虑,综合运用定期检查、随机抽查、专项督查等方式,确保监控管理无死角、执行落实无盲区。对于擅自借调、超期借调、变相借调等问题,要及早发现、及时整治,对违规借调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从客观上看,一些单位频繁借调的背后,面临的是人员力量捉襟见肘的困顿,折射出当下编制资源配备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科学的编制安排是干部队伍良性发展的“压舱石”,也是遏制违规借调乱象的“防护网”。要在控制编制总量的前提下,优化编制资源供给,通过精准预判编制缺口、提前安排招录计划,推动编制资源向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倾斜。要积极构建“基础编制+弹性编制”的供给模式,建立机动性编制周转池,专项用于应对重大任务、突发事件等临时性需求。要加大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力度,探索长期闲置编制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调配机制,实现编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当然,纠治违规借调的本意,并非“一刀切”叫停,对确有工作需要、满足借调条件的,仍可合理运用这一方式,重点是做好借调干部的后续管理、培养和保障。要精准把握借调干部能力特质,科学安排工作任务,合理控制工作强度,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要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导师帮带、轮岗交流、项目培训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借调干部熟悉多种业务、拓宽工作视野、增强综合能力,让干部在借调过程中有成长、有收获,在借调回归后有实绩、有作为。要架起“连心桥”,用好谈心谈话等手段,及时掌握借调干部思想动态和困难需求,在工作上、生活上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与支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保障借调干部权益,以真真切切的关怀打消后顾之忧。(烟台市莱山区委组织部: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