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不少干部终日埋首于文山会海、报表材料,忙得晕头转向,工作却难见突破;看似兢兢业业,个人能力却未见精进。这种状态,表面是勤奋,实则是陷入了典型的“事务主义”困境。长期往复,会固化思维、局限视野、锁死成长,形成无形的“茧房”,将人与时代发展、战略大局隔离开来。打破“茧房”,已成为提升个人履职能力、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关键所在。
于公,它消耗干部本应用于谋划创新、推动落实的精力,使工作陷入“空转”“内卷”,政策难以落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于私,它在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中消磨干部的锐气与激情,导致倦怠迷茫、能力退化,使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这既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悲哀,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损失。
“事务主义”茧房的成因复杂。从干部个人看,是缺乏时间管理与工作统筹方法,更缺乏“抬头看路”的自觉和“抽身谋势”的勇气,习惯于被事务推着走。从组织角度看,不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重要推手。若考核过度重“痕”轻“绩”,一味强调“材料精美”“流程完备”,便会无形中引导干部奔着材料去、围着会议转。冗杂繁琐的审批流程、层层加码的文牍主义,也在制造无效劳动,编织着茧房的厚壁。
干部个人要争做“破茧”的自觉者。要常怀“省身”之念,定期审视工作状态,警惕在忙碌中迷失方向。要善用“统筹”之法,科学运用系统思维,学会“弹钢琴”,把有限精力投入到核心工作上。要锻造敢为善为之能,巧干而不蛮干,走心而不走形,科学研判工作中的要素条件,把握机遇和挑战,做到干一步、看三步、想五步。更要葆有“谋势”之志,敢于并善于从日常事务中“抽身”,主动学习研究宏观政策、专业知识、前沿理论,提升战略思维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努力完成“办事员”到“思考者”“谋划者”的跃迁。
组织须坚定做“破茧”的推动者。要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瘴痼疾开刀,杜绝“边减负边加码”。必须严格落实中央精神,大刀阔斧地精简文件会议,优化督查考核,彻底清理“痕迹管理”,铲除滋生“事务主义”的土壤。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考核导向,建立更加科学精准的绩效评价体系,让真正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脱颖而出,推动工作从“事事留痕”向“事事争先”转变。要做好“减法”与“加法”, 减的是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和负担,加的是数字赋能、流程优化、能力培训和组织关怀,建立起防治形式主义、激励担当作为的长效机制,真正将减负红利转化为治理效能。(山东省诸城市委组织部: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