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接连有公文被曝光存在抄袭问题。文风即作风,见微而知著。一篇公文、一次讲话,体现的不只是文字功底与表达能力,更是工作作风和思想状态。
重视文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率先将文风与作风紧密联系起来,他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中央多次就精简文件、改进文风提出明确要求,持续推动正文风、转作风、树新风。但需要警惕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瘴痼疾仍然存在,改进文风依然在路上。
拒绝叠床架屋。
古人囿于历史条件,行文讲求惜墨如金,形成了“辞约而旨丰”的简约文风,这样的传统在今天仍然需要传承和发扬。党中央一贯提倡“短实新”文风,“短”是列在首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讲完即止,用尽可能少的篇幅,把问题说清、说深、说透。”字数不等于分量,形式不能代替实务,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只会使文章结构臃肿,增加阅读疲劳。撰写公文,必须简短精炼,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自觉摒弃连篇累牍、辞藻堆砌的写作方式,力求每一份材料都言之有物、务实管用。
拒绝敷衍了事。
精雕细琢出佳品,一丝不苟见真章。古来名句,往往成于千锤百炼、反复推敲之间。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几经斟酌,才留得生机盎然;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二字百般斟酌,终成千古美谈。机关文稿作为组织意志的载体,体现权威、关乎形象,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和半点敷衍。撰稿者必须牢固树立“文经我手无差错”的责任意识,发扬工匠精神,下足“咬文嚼字”的细致功夫,从数据收集、政策依据,到逻辑构建、语言打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保证公文内容准确、格式规范、效令权威,以严谨文风彰显优良作风。
拒绝泛泛而谈。
思想的深度决定文章的高度。邓小平同志的讲话和文章往往朴素而深刻,比如“发展才是硬道理”“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等,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展现出拨乱反正的伟力、开创新局的启迪。思想的能力是撰写者最重要的能力,人云亦云、浮于表面,反映的不仅是认知的局限,更是作风的懒散。机关干部必须克服“本领恐慌”,既读好“有字之书”,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领域知识,也善读“无字之书”,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锤炼洞察规律、把握本质的思考功力,多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做到论述问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材料既有“含金量”更有“含新量”,成为服务决策、推动工作的坚实支撑。(中共莒南县委组织部:王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