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饭碗” 稳不稳,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计存续;“钱包” 鼓不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就业与收入,如同两根顶梁柱,共同支撑起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社会稳定的坚实根基。在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与社会转型期,聚焦“饭碗”与“钱包”,破解其中的难题,筑牢民生根基。
从“饭碗”来看,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家事,更是国事,强调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就业是民生之本,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家庭安稳的“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256万人,为就业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在就业结构方面,服务业、新兴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阵地,灵活就业群体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选择。
然而,就业领域仍面临不少挑战。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就业难,青年群体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大龄劳动者再就业面临技能、年龄等多重限制。此外,受经济周期性波动、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部分传统行业岗位在缩减,一些劳动者面临转岗再就业的困境,“饭碗”的稳定性受到考验。
再看“钱包”,收入是民生之源,合理的收入增长,是群众改善生活的助推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同群体、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城乡居民收入比虽有所下降,但绝对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渠道相对狭窄,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难以有效实现财富积累;部分行业收入水平过高,而一些基层岗位、艰苦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收入增长带来的红利,让部分群众感觉“钱包”依然不够鼓。
稳固“饭碗”、鼓起“钱包”,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稳就业方面,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些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经济周期转变的难关、稳定岗位;针对结构性就业矛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供需精准匹配;积极支持新业态、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与权益保障,让劳动者的“饭碗”更稳定。
在鼓“钱包”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增收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让劳动者劳有所得、多劳多得;另一方面,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主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资本市场,支持居民合理进行投资理财,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电商等,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饭碗”稳,则民心安;“钱包”鼓,则民生兴。只有持续关注群众的“饭碗”与“钱包”,不断解决就业与收入领域的难题,让群众的“饭碗”稳起来,“钱包”鼓起来,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才能筑牢民生根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中共从江县委党校: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