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地的“神经末梢”。然而,长期以来,基层负担过重的问题犹如一块沉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工作的开展,为基层减负已刻不容缓。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身入”与“深入”中摸准基层实情、在“敢想”与“敢试”中探寻减负良策、在“苦干”与“实干”中收获减负成效。
基层减负“身入”固调研之基,“深入”求精准之变。基层减负工作绝非一纸空谈,而是要切实深入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以扎实调研筑牢减负根基。身入基层是迈开脚步、走进基层肌理的关键一步,是开启精准减负大门的钥匙。然而,“身入”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要“深入”,深入调研不仅仅满足于表面,要挖掘负担深层次成因,系统分析研判信息,找准关键节点难点痛点,实现减负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广大党员干部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真情,杜绝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调研,而是通过实地走访、现场办公、参与劳动等方式,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听到最真实的声音,看到最真实的场景。同时,要着重把群众诉求精准提炼为服务清单、项目规划、惠民举措,积极履职尽责,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流程,搭建沟通桥梁、实时调整策略,构建“诉求收集-精准服务-效果评估-持续优化”的循环,真正提升民生福祉。
基层减负“敢想”凝创新之力,“敢试”求效能之变。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需要党员干部以“敢想”的勇气突破思维桎梏,以“敢试”的行动破解实践难题,实现从“减量”到“提质”、从“被动减”到“主动优”、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的转变。新形势下传统模式与方法局限性渐显,难以满足基层减负需求,若仍因循守旧,基层干部将不堪重负,唯有如此,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主责主业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减负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结合,避免“就减负谈减负”,通过整合党建、综治、市场监管等职能,实现“多网合一”,减少重复劳动,提升治理效能;要探索“数字减负”路径,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优化流程,实现跨部门文件流转电子化,减少纸质材料报送,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要引入“群众评议”机制,将减负成效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让服务对象评价工作实效,鼓励群众参与减负方案制定,收集一线建议,提升改革针对性。
基层减负“苦干”立责任之本,“实干”求发展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统筹减负和赋能,让广大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基层工作常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境,基层干部长期被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督查等负担困扰,这些“虚功”往往源于责任传导的错位。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苦干强化责任意识,实干激活发展动能,最终实现基层有活力、治理有温度、群众有获得感的良性循环。一方面,要建立清晰的权责清单,明确“属地管理”的边界,避免“责任甩锅”和“无限兜底”,对非必要任务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减少无效劳动,对群众诉求或基层请示事项,首接部门必须全程跟进、一抓到底,避免因部门推诿导致基层“反复跑、重复报”。另一方面,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消除“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顾虑;要完善“资源下沉”保障,加大财政、人才向基层倾斜力度,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让基层干部有资源、有能力干事。(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委组织部:王一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