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杨震传》记载,东汉著名学者杨震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他曾经提拔过的官员,王密在谒见杨震时,趁夜深人静,拿出黄金想要酬谢杨震,被杨震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的四知拒金。“四知拒金”所彰显的慎独精神与清廉品格,跨越千年时光,依然是党员干部不可逾越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央八项规定”对党员干部的严肃要求,更是对思、学、践、承的注释。
牢守思想防线,勿失范。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部分党员干部陷入“小节无碍”的认知误区,将理想信念抛诸脑后。有的在逢年过节时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土特产”,认为不过是人情往来;有的在商务交往中接受企业安排的宴请,将纪律规定束之高阁。这些看似微小的“突破口”,实则是滑向腐败深渊的开端。党员干部当以“四知”叩问初心,常思“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把稳思想之舵。通过参加集中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补足精神之钙,以“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让“四知”精神成为抵御诱惑的坚固屏障。
扎实学风深度,不浮躁。个别干部将理论学习视为“走过场”,满足于在学习笔记上抄抄文件、在培训会上拍拍照,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开展调查研究时“身入”而不“心至”,提前踩点设计调研路线,看到的皆是“精心准备的现场”,听不到群众的真心话。这种“盆景式”学习、“作秀式”调研,不仅浪费资源,更贻误事业发展。党员干部应从“四知拒金”中汲取养分,发扬“挤”和“钻”的精神,沉下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调研。主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企业车间,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以扎实学风推动政策落地见效,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锻造担当风气,敢攻坚。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硬骨头”,部分干部却滋生“躺平”“佛系”心态,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等靠要”。党员干部需以“四知”为鉴,树牢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在基层治理中用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对群众关切的老旧小区改造、农村饮水安全等民生实事落实到底。把机械执行、层层加码,拒之门外,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在一线实干争先,用实实在在的业绩诠释为民初心和定力。
树立正派家风,防浊化。家风建设绝非个人私事,而是最重于泰山的传承。党员干部要以“个例”为鉴,秉“四知”立家规、正家风,带头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常吹家庭“廉洁风”,管好亲属和身边人,严格约束“八小时之外”的社交圈、生活圈。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崇廉尚俭、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让清廉家风成为抵御腐败的重要防线,以小家清风涵养社会正气,推动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同频共振。(莒县县委组织部:刘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