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作风建设为引领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融合廉洁、民生与家风的实践协同
时间 :   2025-09-19 22:4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玉伟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作风建设则是其关键突破口。《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划定党员干部廉洁底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民生意见》)明确作风建设实践方向,而新时代警示教育与家风建设,又从约束与涵养维度为作风建设赋能。结合基层治理实践,可从思想、实践、震慑、价值四方面,探索作风建设引领下的全面从严治党路径。


一、以《准则》为标尺,筑牢作风建设思想根基。作风问题根源在思想,《准则》作为廉洁自律“行为法典”,通过“四个坚持”“四个自觉”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是防范基层形式主义的思想前提。必须认识到形式主义“新变种”的核心症结是“政绩观错位”,唯有以《准则》为镜,才能杜绝“作秀代替做事”。实践中,一方面需将《准则》纳入党员教育体系,通过“集中研学+案例解读”,推动干部深刻把握“廉洁用权、为民服务”内涵,破除“重造势轻实效”认知;另一方面要将《准则》转化为行为规范,在政务决策、民生项目审批中建立“廉洁对标机制”,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是否合规用权”为标准,杜绝超规模形象工程,为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火墙”。


二、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彰显作风建设实践价值。作风建设成效需靠民生改善检验,《民生意见》提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正是基层作风建设的核心导向。脱离民生的作风建设易沦为形式主义,唯有锚定“为民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认可。针对基层“权责碎片化”导致的服务效能不足,要树立“优化服务效能”思路,厘清部门责任清单、整合政务数字化资源,推出综合性民生服务平台,避免干部陷入“多头打卡、重复报表”陷阱;针对“政绩冲动”引发的形象工程,需建立民生项目评估,将群众满意度、长期效益纳入审批考核,通过“事前问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全流程管控,确保项目符合《民生意见》“解民忧”要求,让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中。


三、以警示教育为抓手,强化作风建设震慑效应。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需依托新时代警示教育让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新时代警示教育的“精准性”“常态化”特征,能有效识别形式主义“新变种”。推进警示教育与作风建设融合,需聚焦“风腐同源”问题开展专项警示,剖析“违规收礼、滥发补贴”等作风问题背后的腐败风险,杜绝“由风及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比对政务数据、监测民生资金流向,精准识别“虚假打卡”“截留挪用”等问题;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作风问题曝光台”,对群众反映的“推诿扯皮”问题及时核查通报,强化震慑效应。


四、以家风建设为纽带,拓展作风建设价值维度。家风是干部作风的“家庭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将家风建设纳入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作风建设维度的重要拓展。实践中,需开展“廉洁家风教育”,结合先进典型与反面案例,引导干部树立“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理念;搭建“家风示范平台”,通过“廉洁家风标兵”评选、家风故事分享,推动家风建设与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结合;将家风表现纳入干部考核,对“家风不正”问题及时提醒整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八小时之外”延伸。


全面从严治党需以作风建设为引领,融合《准则》思想根基、民生实践导向、警示教育震慑、家风价值涵养,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新格局。唯有以“钉钉子精神”深化作风建设,才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风清气正的干事力量。(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人民政府:刘玉伟)